-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总结回顾、影响与启示第二次世界大战总结回顾、影响与启示
三十二章、第二次世界大戰總回顧、影響與啓示 2002.1.24
目 錄
引言……………………………………..…………………
多層次分析…………………………………………..……
戰時經濟與經濟大危機(經濟決定論)……….…
明智的先歐後亞大戰略………………………………
集體安全體系是預防與戰敗敵人的強大保證………
蘇聯大國沙文主義的膨脹與危害…………………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殖民體系崩潰的強大推動器…
促進解放全中國……………………………………
戰後兩級格局的形成………………………………
科學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
總結影響…………………………………………………
啓示………………………………………………………
參考書目…………………………………………………
作者简介: 台北医学大学牙医学士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士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硕士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博士
第二次世界大戰總結回顧、影響與啓示 郭耀华 2002.1.24
2011.4.18上传
A引言:二戰的結局,是交戰雙方的經濟、軍事、政治、意識形態、科技、人口、領土、聯盟戰略等各方面因素的總考驗,讓我們看清各國總體實力的差距,瞭解狂妄政客對資訊的誤判、誤解,導致廣大無辜百姓受害。分析二戰能促進地球和平新前景,減少全面大戰爆發可能。戰後冷戰格局的形成,各國自我克制,科學分析與歸納影響很大。
B多層次分析:
一、戰時經濟與經濟大危機:德日意軸心國的經濟規模注定失敗終局(經濟決定論)
1.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戰爭。這場戰爭持續時間長,物資消耗大,人員損失多,因此,戰爭對人力物力的需求和依賴都空前提高。這樣一場戰爭在某種程度上與其說是敵對雙方的軍事較量,不如說是一場戰爭經濟的較量。各交戰國在戰爭期間都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來組織戰時經濟以支撐戰爭的進行。難怪列寧曾說“戰爭是對每個民族全部經濟力量和組織力量的考驗”(1)。恩格斯也曾精闢地論述過經濟對戰爭的影響:“暴力的勝利是以武器的生産爲基礎的,而武器的生産又是以整個生産爲基礎,因而是以‘經濟力量’,以‘經濟狀況’,以可供暴力支配的物質手段爲基礎的。”(2)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的主要國家儘管在社會制度、強弱程度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但是在發展戰時經濟方面都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特點,如建立龐大的戰時經濟調節、領導機構,加強國家、軍事機關對經濟的控制,依靠增稅,擴大國債和通貨膨脹等途徑滿足不斷增長的軍費支出,全力發展軍事産品,壓縮民用生産等等。這些共同點之所以形成,是因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事行動比歷史上任何一次戰爭都更依賴於戰時經濟的狀況,各國爲了達到各自的戰略目標,確保軍事行動的勝利,都不約而同地採取了類似的政策或手段來發展戰時經濟。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交戰雙方的戰時經濟力量對比經歷了一個強弱互換的變化過程,即軸心國經歷了從強到弱的變化,而同盟國則經歷了從弱到強的變化。具體說就是,在戰爭初期,軸心國的戰時經濟占相對的優勢地位,戰爭的中後期,同盟國的戰時經濟佔據了絕對的優勢。爲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就要從交戰雙方戰爭經濟形成的特點和基礎等方面進行分析。(注:美國參戰是轉捩點,而蘇聯的韌性驚人,因此1941年很關鍵)
從交戰雙方戰時經濟動員和形成的特點來看,軸心國具有明顯的先發性、主動性,而同盟國則呈現後發性、波動性。雙方戰時經濟動員的這種差異使軸心國獲得了先期之利,從而在戰爭初期建立了相對強大的戰時經濟。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在全面戰爭爆發之前,先有一個長時期的局部戰爭階段。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這一階段持續了8年之久。其間,幾個主要的法西斯國家發動的局部戰爭遍及亞洲、非洲和歐洲。正是這一特點使德、意、日法西斯國家的戰時經濟獲得了先期之利。德、意、日法西斯在局部戰爭階段率先進行了國民經濟的改組和動員,把國民經濟轉入戰時狀態。
局部戰爭階段,掌握戰爭主動權的是幾個對外侵略的法西斯國家。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經濟大危機的衝擊下,德、日、意法西斯紛紛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無論是日本對遠東的企圖還是義大利對地中海地區的夢想甚或德國對大德意志帝國的設計都顯示出他們不可逆轉的要改變“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趨勢。法西斯國家認識到他們的這種趨勢最終會與阻礙他們的夢想實現的大國強國發生劇烈衝突,從而不可避免地與這些國家進行決戰。爲了增強決戰的力量,他們一方面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