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1(新人教版必修1)
快速浏览全文,思考(时间为2分钟) 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写的是新闻,题目却说没有新闻,那么奥斯维辛到底有什么? 2:既然没有新闻,为什么还要去报道? 三:整体感知 1:奥斯维辛有什么?——“旧闻”。 有残忍,罪恶,血腥,有灭绝人性,有作为人间地狱的那段沉痛的历史,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2: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四、跟随作者,走进奥斯维辛 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逐渐走近了那个如今美丽曾经恐怖的地方。 站在集中营里,身为记者的罗森塔尔又有了一种什么感情?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情? (2):阅读第3--6六段,思考: 产生了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产生了一种“不安的心情”, 正是那些恐怖的“旧闻”深深地震撼了记者,催促他写下了这篇报道。 毒气室外景 (3)、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集中营。 阅读7-15段思考? 问题: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的? 1、残酷的遗迹 2、参观者 3、参观者反应、感受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 众多的参观者(游客) 参观者的感受、反应 记者(罗森塔尔) 参观 产生 观察 (4)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 (提示:用笔圈点勾画) 9:焚尸炉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 8:毒气室 “…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0、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4:“纪念墙”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7)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8)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9)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10)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11)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12,13)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14)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15)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 侧 面 烘 托 7 8 9 10 11 12.13 14 15 五、品味语言,揣摩作者的情感 第一段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什么? 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这是否矛盾? (1)阅读1-2段,思考:? 作者心中对布热金卡的想象与现实有很大的不同 ?(有什么不同呢?) 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 景色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个曾经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有这样和平美好的景色,他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61年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2): 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 1: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请思考一下,这样的一种反差和对比有什么作用? 2:“这是一个20多岁的姑娘,长的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他在温和的微笑着,似乎是为一个美好而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他当时在想什么? 3:课文倒数第三段有一句话:“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这句话是什么 意思? 细节对比 4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应首段,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 对受害者的哀悼, 对历史的反思, “前事不忘, 后世之师” 奥斯维辛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