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震解释与预测方法和技术.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扇三角洲体系 指进积到海或湖中的冲积扇,是以三角洲占优的冲积扇~三角洲复合体系,平面上呈扇形,分布在断陷湖盆陡岸一侧,呈裙带状出现。 a.扇根:粗粒状砂砾岩,成层性差,低频杂乱反射,或无反射。 b.扇中:砂泥岩互层,砂约30~50%,成层性和连续性好,中强振,较连,中低频,前积或发散。 c.扇缘:薄砂泥岩互层,砂岩约20~30%,低中振,连续,平行反射。 扇三角洲整体上,走向呈丘形或透镜状,倾向呈丘形或楔形,平面呈扇形。 (3)近岸水下扇体系 近岸水下扇是我国东部第三纪断陷湖盆中发育的一种特殊类型沉积体系。这种近岸水下扇不同于扇三角洲,它主要由密度流沉积物组成,整个沉积全部位于水下,不发育陆上冲积平原沉积。近岸水下扇分布在近源的湖盆陡岸侧,平面上呈扇形或朵状,自湖岸向湖心依次为扇根(内扇)、扇中(中扇)和扇端(外扇)。剖面形态呈楔形或透镜状。 扇根是近岸水下扇主河道发育区,主河道由水上延伸到水下,当山洪暴发时,洪水携带大量混杂碎屑物质经短距离搬运后通过主河道进入湖水中,主河道中以块状和递变层理砂、砾岩为主。扇中发育水下网状水道及水道间沉积,水道中仍以块状或递变层理砂砾岩为主,但粒度变细,水道间为粉砂岩和泥岩沉积,扇端位于水下网状水道出口处或前方,以低密度浊流或悬浮沉积为主,形成具有不完整包玛序列粉、细砂岩与泥岩沉积。总体看,自扇根到扇端、层层变薄,岩性变细,砂泥比降低。 (4)河流体系 陆相最常见的沉积体系之一,但在地震剖面上可识别的往往只有河道砂体(坝、滩等)。 对规模较大的河道砂体,在剖面上显示顶平底凸的充填型,平行,亚平行或杂乱反射。强振、低频,向边缘上超,边界清晰,下伏层“上拉”,但陆相少见。 规模较小河道砂体,受分辨率限制,只表现为强振幅异常,供特殊手段可以识别。 (5)三角洲体系 具典型三层结构,一般认为:顶积层—河流,三角洲平原,前积层—三角洲前缘,底积层—前三角洲,在分辨率范围内,可分如下地震相。 a.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平原和前缘,振幅强,连续,平行,亚平行反射。 b.前三角洲:复合倾斜反射,强振幅,中低连续。 当顶积层没有足够厚度时,三角洲体系为典型斜交前积,所以认为前积层为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具三角洲前缘砂位于斜交前积上倾端。 (6)浊积扇体系 常与三角洲伴生,分布在三角洲斜坡底部或下倾方向的深水中,往往是三角洲沉积滑塌形成的浊流或洪水浊流沉积。间歇性滑塌浊流形成的浊积砂体与深互泥岩互层,形成短的强反射段。 a.浊积水道砂(根):位于浊积扇上倾方向,规模较大的扇可形成类似河道充填的透镜反射或“豆荚”状反射。 b.浊积扇(中):分布在洼陷低洼处,起伏较大的扇可形成明显丘形反射,而规模较小时,只表现为同相轴增多或振幅异常,须借助特殊手段加以识别。 c.浊积砂透镜体(缘):分布在三角洲斜坡下部或底积层中,较大规模透镜体可形成强振幅短反射段,可先找三角洲前积或浊积扇丘形,下倾方面找局部强反射。 D、特殊岩体的地震相特征 (1)火山岩 a.按火山岩的成因不同,可分为 喷发相:火山锥的熔岩形成的,极强振幅,连续,层速度高,频率变化。 火山通道相:火山通道,垂直剖面上为一长条状杂乱或无反射区。 次火山岩相:侵入岩,丘、柱形,杂乱或无反射,顶部有强振幅不规则反射,具“W”结构。 b.按火山岩的产状,形态不同,可分为 板状地震相:由几个同相轴组成,呈平行反射,向两侧突然中止或减弱,是常见的典型的火山岩地震相,是层状火山岩的反映,代表与沉积岩互层的层状喷发岩。 弧形地震相:由两三个相位的弧形反射组成,两侧基本对称,其下部常因屏蔽而呈空白或杂乱反射,与绕射波区别是两侧对称发育强反射,能量不衰减。 蘑菇状地震相:顶界连续、振幅强的丘形反射,上部有披盖或超覆反射底界明显平直,或无明显底界(屏蔽),两侧反射突然中止,内部杂乱或空白,为火山碎屑锥的反映。 宝塔状地震相:由若干纵向迭置的弧形反射组成,与周围水平反射呈角度相交,顶界明显,下伏层由于屏蔽而杂乱或无反射,反映了多期火山喷发而被连续掩埋的火山锥体,顶界中部轻微下凹是最后一次火山口。 (2)盐丘和泥丘 塑性物质在重力或不均衡压力作用下向上流动,使上覆岩层发生上拱变形形成穹窿或背斜构造,而形成盐丘和泥质,两者地震特征如下。 a.外形呈丘状、锥状、柱状或不规则蘑菇状,向下延伸较深 b.两侧地层反射中断,围岩层有上超现象 c.盐丘外部有绕射:顶部由于溶解塌陷,形成相交呈“×”的两条绕射波,泥丘无 d.盐丘溶解,顶界稍凹,泥丘没有 e.内部反射为杂乱或空白 f.盐丘底出现“上提”现象,泥丘则不会,有时甚至出现“下拉”现象。 (3)生物礁与生物丘 地貌相对隆起,强振幅丘形反射,低频。 ⑤杂乱状反射结构(chaotic) 它是一种不规则、不连续反射。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