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练(五).pptVIP

  1.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统练(五)

满分卷选登 冰心善于用情态生动的比喻表达自己细密的情思,文字优美委婉又带几分孩子的“痴”气。结尾她以孩子打架后相询,回嗔作喜又不肯即时和好的微妙情景,比喻自己对春日“满意之余,还有些遗憾”的又喜又嗔的情感。作者对春天的多愁善感,是许多人有过又难以述说的,也是许多人没有感受过且难理解的。而小孩子打架这个例子,是人人经历过的,它易让人回想起纯真的童年,想起那与赏春一样纯真、美好的天性,使没有“感春”过的人都会会心一笑。(10分。G0704王晓菲) 本文艺术手法丰富多样、自然贴切,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丰富多样,就在于作者综合运用比喻、拟人、联想、夸张等手法,全方位调动人的多种感官。同时,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生动恰切,绝无忸怩造作之感。例如,用幼稚园放学的活泼热闹比喻海棠绽放的盛况,使花开之景犹在读者眼前,形象生动。再者,本文艺术手法的运用新颖别致,无陈旧之感。将作者对春的态度比作小孩子闹脾气,使读者不禁会心一笑。综上所述,作者将艺术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一连串的手法运用使全文老翁携幼童,顾盼有情,相联相生。(10分。G0709 杨小诗) 《一日的春光》在行文结构上十分生动巧妙。全文顺应作者对春的情感变迁,先抑后扬,又又“再抑”收尾,使文章走势有了灵动的律动,又精妙地配合了情感线索的发展。前半部分,文章在“待春”与“失春”的小波澜中向前推进,结构的铺陈与失望之情的深化相互交织。到文章中后部,作者先宕开一笔论花,而后笔锋急转至春景,迎来“一日的春光”的高潮部分,达到结构与情感的至高点。文章最后,好像低落下来,但这个精炼的收尾实则表达了对春的爱怜,安排的精巧得当。《一日的春光》,充分体现了冰心布局谋篇的大师功力。(10分,G0708王天甍) 本文修辞手法丰富,使用灵活。首句中一个“吞咽”春天,使用暗喻将“春”实体化,生动巧妙地表达出作者对春的期盼。第四段中写“一切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都“蜷伏”在“细胞深处”,运用拟人与夸张的手法,现象地突出了冬季给作者带来的寒冷。而写海棠花时,将之比喻为幼稚园放学的小孩,新颖而巧妙,运用拟人展现出了花朵之多之美,写出了它们活泼富有生机的特点,让人拍案叫绝。全文中这样的句子俯拾皆是,作者对修长的熟练掌握与灵活使用,将对春的浓浓爱意注入了文章之中。(10分,G0708高菁辰) 把每次统练 都当成这样一面镜子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 首句“远书归梦两悠悠”诗人远离家乡和亲人,已经很久了。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没有收到。在这寂寞的清秋之夜,得不到家人音讯的伤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吞啮的灵魂便自然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可稍慰难挨的相思。但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境下,无奈地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二字形象地显出远书、归梦的邈远难期,也传神地表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怅然若失的情态。而双方山川阻隔、别后经年的时空远隔,也隐见于言外。 次句“只有空床敌素秋”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素秋指秋天。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清澈寒冷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凄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身处异乡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引动了满腹的愁绪,而且是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只有空床”而已。清代冯浩《玉谿生诗笺注》引杨守智评说:“‘敌’字险而稳。”这里本可用一个比较平稳而浑成的“对”字。但“对”只表现“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之状,偏于客观描绘。而“敌”则除了含有“对”的意思外,还传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又不得不承受的心灵深处的凄怆,那种凄神彻骨的感受,偏于主观刻画。  三、四两句“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但并非客观描绘,而是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对象化。   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但由于是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的意绪。 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月夕图景时,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起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雨夕图景。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如此般地辗转不寐,思念远人,已非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