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02-超声波加工摘要
超声波加工 ultrasonic machining A 超声加工简介 A B 超声加工工作原理 C 超声加工新技术 * 超声波:频率高于16000 Hz的声波。 超声波及其特性 声波的频率界限图 * (1)超声波能传递很强的能量(ε=hv) (2)当超声波经过液体介质传播时,将以极高的频率压迫液体质点振动,液体基本上不可压缩,由此产生压力正、负交变的液压冲击和空化现象,从而引起固体物质分散、破碎等效应 (3)超声波在液体介质中传播时,可在界面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和空化作用,强化加工过程的进行。 (4)超声波会产生反射、干涉和共振现象,出现波的叠加作用,从而获得更大的加工能量。 超声波特性 超声加工(USM)又称为超声波加工。超声波是指频率超过人耳频率上限的一种振动波,通常频率在16kHz以上的振动声波就属于超声波。 其特点是频率高、波长短、能量大,传播过程中有显著的反射、折射、共振、损耗等现象。 超声加工不仅能加工硬质合金、淬火钢等脆硬金属材料,而且更适合于加工玻璃、陶瓷、半导体锗和硅片等不导电的非金属脆硬材料,同时还可以用于清洗、焊接和探伤。 超声波加工 超声加工发展历史 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伍德和卢米斯最早利用强烈的超声振动对玻璃板进行雕刻和快速钻孔。 1951年,美国的科恩制成第一台实用的超声加工机。 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苏联将超声加工与电加工(如电火花加工和电解加工等)、切削加工结合起来,开辟了复合加工的领域。 1964年,英国又提出使用烧结或电镀金刚石工具的超声旋转加工的方法,克服了一般超声加工深孔时,加工速度低和精度差的缺点。 超声加工是利用超声波作为动力,带动工具作超声振动,通过工具与工件之间加入的磨料悬浮液(工作液与磨料的混合液)冲击工件表面而进行加工的一种成形方法。 超声波加工原理 超声 波加工原理图 ◎每秒打击160 0 0次以上◎ ◎空化现象 ◎磨粒的撞击作用是主要的 超声波加工原理 超声波加工是利用超声频(16-25kHz)振动的工具端面冲击工作液中的悬浮磨粒,由磨粒对工件表面撞击抛磨来实现对工件加工的一种方法。 图 超声波加工原理图 1—超声波发生器 2、3—冷却水 4—换能器 5—振幅扩大棒 6—工具 7—工件 8—工作液 超声波加工原理 超声波加工的特点 ① 适合于加工各种硬脆材料,特别是不导电的非金属材料,如玻璃、宝石、陶石及各种半导体材料。可加工各种复杂形状的型孔、型腔和型面,还可进行套料、切割和雕刻。 ② 工件受力小,变形小。精度可达0.01一0.05mm,表面粗糙度可达0.63一0.08,优于电火花加工。 ③ 机床结构简单、但生产率较低。 超声波加工原理 超声波发生器将工频交流电能转变为有一定功率输出的超声频电振荡,换能器将超声频电振荡转变为超声机械振动,通过变幅杆,使工具振产生超声波振动,迫使磨料悬浮液高速地不断撞击、抛磨被加工表面使工件成型。 超声波加工原理 工件材料去除机理 1 磨料的冲击作用: 带动磨料悬浮液中的磨料颗粒高速冲击被加工件。 2 磨料的抛磨作用: 引起磨料悬浮液的扰动,使得磨料以很大的速度对工件表面进行抛磨加工。 3 液体的空化作用: 某一部位处在负压时产生空腔,随之又处在高压使之闭合,此时产生的瞬时冲击波压强可达上百个大气压。这种空化作用可使脆性材料表面产生局部疲劳和引起显微裂纹。 * 超声波目前主要应用在脆硬材料的圆孔、型孔、型腔、套料、微细孔等的加工。 1、型(腔)孔加工 超声波加工的型孔、腔孔类型 超声波加工的应用 * 微细孔加工 玻璃上直径9μm的微孔 微小透平腔 超声波加工的应用 * 对于难以用普通加工方法切割的脆硬材料如陶瓷、石英、硅、宝石等用超声波加工具有切片薄、切口窄、精度高、生产率高、经济性好等优点。 超声波切割加工 切割加工 超声波加工的应用 * (1)超声波清洗 (2)复合加工 (3)超声波焊接 其他 超声波加工的应用 超声拉管 超声冷拔管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在冷拔过程中,超声振动施加于外模或内模(芯棒)。如果超声振动同时施加于外模和内模,则效果更佳。 * * * * * * * * * * * *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