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政治分类汇编(高考真题+模拟新题)文化传承与创新(含)材料.doc

2013年高考政治分类汇编(高考真题+模拟新题)文化传承与创新(含)材料.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J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J1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29.J1[2013·福建卷] 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  )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引领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29.[解析] A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式过年风俗,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使得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A项符合题意。中国式过年不能起到引领科技发展B项说法错误。中国年文化属于传统习俗,会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2013·江苏卷] 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J2(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答案]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乡。[解析] 本题以城镇化建设为背景,主要考查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华文化的作用。解答时,首先,要从乡村入手,把乡村与乡村中蕴含的文化联系起来;然后,从乡村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及乡村文化的作用角度分析。乡村文化的作用可以从展现地域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等角度分析。(2)运用矛盾基本属[答案]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固有的基本属性。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不同,二者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上都存在着差异,各有特点。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城市文明需要在乡村文明中获得有益的滋养;而乡村文明同样需要借助城市文明更新、发展和完善。我们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将推进城市文明和呵护乡村文明有机统一起来。[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的基本属性,属于认识类J1、K1[2013·江苏卷] 近期,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让(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文化交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B.  C.  D.[解析] C 本题以中国电视剧走向世界为视角,考查文化传播、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等知[2013·江苏] 唐卡是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集历史、艺术及经济价值于一身,堪称“藏文化百科全书”。它与堆绣、泥塑等一起以“热贡艺术”的名义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对唐卡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是为了(  )维护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建立新型的民族关系加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解析] D 加强对唐卡艺术的保D。题干没有涉及处理民族关系和民族文化的交流,A、B、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干的主旨。[2013·新课标全国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J2(1)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答案] 答案略。[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题时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进步了论证。(2)《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答案] 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争论是正常现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讨论,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解析] 本题考查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围绕“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这一结论,可结合争论形成的原因、争论对认识发展的作用等角度作答,具体而言可以用影响认识的因素、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等知识组织答案。(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答案]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理服人而不以势压人;尊重对方发表意见的权利;避免语言粗暴、行为过激;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解析]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设问没有限定运用知识的范围。答题时应结合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用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理服人

文档评论(0)

44777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