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灵派诗人张问陶的山水诗论.docVIP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性灵派诗人张问陶的山水诗论

“鸟怜杜宇皆思蜀,山爱峨嵋不向秦”——张问陶的山水诗述论 【摘要】清代诗派众多,而性灵派因其卓异特出的诗论主张,及其诗人群体领先清代诗坛,成为那个特殊年代诗歌领域的一个标签。张问陶是继袁枚之后性灵派崛起的又一重要诗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大清由盛而衰的转折期,时代变革的印迹体现在诗人的创作中,就形成他性情自在、性灵独抒的诗歌风尚,以及诗酒清狂、孤高绝世的人格特征。张问陶的山水诗是诗人整个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诗人性灵诗论主张的物质体现,因为山水诗本来的自然状态恰恰符合性灵派天籁自成、不拘陈式的诗学主张。张问陶足迹遍南北,江南京师、湖湘齐鲁,特别秦蜀古道、长江三峡都有他千里奔波的身影,故而他的山水诗不但题材丰富、内容纷繁,而且意境高远、情韵绵渺,有很高的诗学研究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 【关键词】张问陶 山水诗 内涵简析 艺术审美 【作者简介】时志明(1958— ),男,苏州职业大学人文教育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明清诗文,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公八十,我三十,前世已堪称父执。我庚戍,公已未,二十三科前后辈。人海何茫茫,望公如隔世。”这几句出自张问陶《寄简斋先生》的诗语,满含深情地道出了两个相隔半世纪的诗坛名流间心心相照、声气相投的仰慕之意。张问陶和袁枚年齿相差五十,地域相隔三千,素昧平生,无一面之晤,因了洪亮吉的介引,袁枚始知千里之外,有此千古一遇的知音,于是奋笔疾书,飞鸿传信,表达了自己对这个晚出的后辈诗人的敬重和渴盼之情。张问陶接到袁枚千里迢迢寄来的“一纸书”,欣喜欲狂地写下《寄简斋先生》。虽然张问陶和袁枚因年龄与地域的关系,从未有过正式的交流,在诗学缘渊上没有形成师承关系,但张问陶无论在诗学观念,还是诗歌创作方面均体现了“性灵”的特征,冥冥中和袁枚高度契合,由此,不仅让袁枚感动不已,视张问陶为知已,而且后世论者亦主张将乾隆三大家的袁、赵、蒋,改称为袁、赵、张,此论的典型者莫过钱钟书先生,他在《谈艺录》中说:“袁、蒋、赵三家齐称,蒋与袁、赵议论风格大不相类,未许如刘士章之贴宅开门也。宜以张船山代之。故当时已有谓船山诗学随园者,惜乎年辈稍后,地域不接耳。” 如果类比而言,赵翼与袁枚年齿相当,持论相近,因为相互间持久而牢固的盟友关系,才被世人目为“性灵”派的中流砥柱。衡之赵翼,张问陶明确高标“性灵”的旗帜,直言宣示自己尊奉“性灵”的创作原则,以及始终坚持以“性灵”为宗的审美精神,故而张问陶更应该高居“性灵”派的榜首,成为继袁枚之后“性灵”派的旗手之一。论“性灵”派的山水诗,张问陶当之无愧地高居其间。 一、张问陶的生平和诗学主张概述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又字柳门,号船山。据传张问陶状貌似猿,故又自号“蜀山老猿”,晚年还曾称号药庵退守、群仙之不欲升天者等。四川遂宁人。 张问陶出身世代官宦之家,其家族乃清代遂宁望族。高祖张鹏翮(1649-1725),是康熙、雍正年间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太子太保、太子太傅,曾随索额图出使俄罗斯。曾祖张懋诚(1667-1737),官至通政使,署工部右侍部;祖张勤望(1694-1757),官至山东登州府知府,署登、莱、青海防兵备道;父张顾鉴(1721-1797),官至云南开化府知府,(张顾鉴与袁枚在乾隆元年同应博学鸿词试,二人一见倾心,遂订“杵臼之交”。事见《随园诗话补遗?卷六?四四》)乾隆二十九年(1764)五月二十七日(公历6月26日),张问陶降生在山东馆陶县,从幼年起,即随父宦游于汉江之畔的均州、荆州、黄州和汉阳。乾隆四十三年,张顾鉴升任云南开化府知府,旋即因荆门“失出”案牵连罢职,家产赔偿殆尽,全家生计由此陷于困境,这对后来张问陶思想和人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问陶虽然后来陷于家境苦寒的境地,但世代簪缨之家的良好教育仍然使他脱颖而出,成了一代令后世景仰的诗界才人。在家族文化背景的熏陶下,尤其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张问陶少小之年,便发愤苦读,博览群书,对诗、书、画造诣极深。贫寒的生活不但没有夺去张问陶的发奋之志,反而让他壮声如雷、雄心万丈:“布衣不合饥寒死,一寸雄心敌万夫。”(《杂感》)乾隆五十三年(1788)三月,张问陶中顺天乡试;五十五年(1790)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期间,张问陶结识了同年石韫玉、洪亮吉等名士;五十八年(1793)三月,授翰林院检讨。嘉庆十年(1805)九月,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奉派巡视北京南城;十四年(1809)春,充会试同考官,七月,改任吏部验封司郎中;十五年(1810)七月,出任山东莱州府知府,不数年,因忤上官而辞职。嘉庆十七年(1812)春,张问陶带着贫病和悲愤,在极度萧条中来到吴门,寓居于虎丘白居易祠左近,自号“药庵退守”,又号“乐天天随邻屋。”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公历4月23日),一代诗坛宗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