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基础》复习作业答案2012.doc

《油气田开发基础》复习作业答案2012.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2年《油气田开发基础》作业及答案 1石油有机成因说,2石油无机成因说,3沉积有机质,4干酪根, 5生油窗,6成熟点,7门限温度,8孔隙结构,9填隙物,11胶结物,12生油层,13储集层,14盖层,15二次运移,16二次运移通道,17初次运移,18初次运移通道,19圈闭,20溢出点,21闭合高度,22油气藏,23含油边界,24含水边界,25底水油气藏,26边水油气藏,27油气田,28油气聚集带,29构造油气藏,3地层油气藏,31岩性油气藏,32复合油气藏,33剩余油,34宏观剩余油,35微观剩余油,36地质剖面图,37构造剖面图,38储层剖面图,39油藏剖面图,40沉积相,41标志层,42标准层,43关键界面,44油层对比,45小层,46单砂体,47油砂体,48钻遇率,49异常地层压力,50地温梯度,51折算压力。 1、何谓盖层?盖层封闭油气的机理有几种,如何理解? 答: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封隔储集层,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保护层。其封闭机理有三种:1)毛细管封闭:由于储集层和盖层之间岩石孔喉大小的差异,两者之间存在排替压力差。盖层通过压力差就会对储层中的油气起到封闭作用,称为盖层毛细管封闭作用。2)超压封闭:盖层中孔隙流体压力由于压实排液与沉积速度不平衡,在泥岩上下形成顶底板。受水热增压、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化脱水、油气的生成等因素影响,盖层内部形成远大于静水压力的异常高压,从而对储层油气起封闭作用。3)烃浓度封闭:如果盖层具有一定生烃能力,会以较高的烃浓度阻滞下部油气向上扩散。 2、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规律和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差异聚集作用是否充分取决于下列条件:1)具有区域性较长距离运移的条件,即要求具区域性的地层倾斜,储集层岩相稳定,渗透性好,区域运移通道的连通性好。-长运移;2)相连通的圈闭溢出点依次增高。-溢增高;3)油气源供应区位于盆地中心地带,有足够数量的油气供应。-源充足;4)储集层中充满水并处于静水压力条件下,石油和游离气是同时一起运移的。-静水、油气共同运。 差异聚集规律包括:1)在离源岩区最近,溢出点最低的圈闭中,在油气源充足的前提下,形成纯气藏;稍远处,溢出点较高的圈闭中,可能形成油气藏或纯油藏;在溢出点更高,距油源区更远的圈闭中可能只含水。-分布规律;2)一个充满了石油的圈闭,仍然可以做为有效的聚集天然气的圈闭;反过来,一个充满天然气的圈闭,则不再是一个聚油的有效圈闭。-有效性;3)若油气按密度分异比较完善,则离供油区较近,溢出点较低的圈闭中,聚集的油和气密度应小于距油源区较远、溢出点较高的圈闭中的油和气。-密度分异;4)所形成的纯气藏、纯油藏、油气藏的数目,取决于供烃的充分程度、所供烃类性质及圈闭的大小和数目。-供储性质 影响差异聚集的地质因素:1)在油气运移通道上有另外油气供给来源的支流时,则会打乱原来应有的油气分布规律。-支流;2)气体在石油中的溶解作用,随物理条件(T、P)的改变而变化,它可以造成次生气顶,也可以导致原生气顶的消失,从而影响油气的分布规律。-次生气顶;3)后期地壳运动造成圈闭条件的改变,造成油气重新分配。-构造;4)区域水动力条件,主要指水压梯度的大小及水运动方向,也会影响油气分布规律。-水动力 3、试述油气富集(或大油气田)形成的基本条件? 答:1)充足的油气来源:源岩面积大厚度大,沉积有机质含量丰富; 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生、储互层式-生、储指状交叉-砂岩透镜体有利;当砂岩单层厚10~15m,生油层单层厚30~40m,二者略等厚互层时,砂泥岩接触面积最大,最有利于石油聚集; 3)有效的圈闭:圈闭形成早于或同时于油气区域性运移时间是有效的;圈闭离烃源岩区域越近越有效;油(气)水界面倾角rα(地层倾角)有效; 4)必要的保存条件:在地壳运动弱、火山作用弱、水动力条件弱的环境下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 4、油气运移的动力及模式? 答:1)初次运移动力:压实作用、欠压实作用、蒙脱石脱水、有机质的生烃作用、流体热增压、渗析作用、其它作用(构造应力,毛细管力,碳酸盐岩的固结和重结晶作用,扩散作用等)。2)初次运移模式:①未熟—低熟阶段正常压实排烃模式(条件:埋深不大,油气数量少,孔隙水多,渗透率高;相态:游离相+水溶相;动力:压实作用;途径:源岩孔隙;②成熟—过成熟阶段异常压力排烃模式(条件:埋深大,油气数量多,孔隙水少,物性差;相态:游离态为主,部分呈水溶相或互溶相;动力:欠压实作用等;途径:孔隙和微裂缝。)③轻烃扩散辅助运移模式(条件:气态烃,具较强的扩散能力;相态:游离分子;动力:浓度差扩散;途径:源岩孔隙;)。3)二次运移动力:浮力、毛细管力、水动力、构造运动力等;4)二次运移模式(条件:孔隙大、渗透率高、阻力小、水多、温度、压力、盐度低;相

文档评论(0)

yoush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