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寿命:107~108次 V带轮结构 带轮组成: 轮缘 轮毂 轮辐或腹板 6、齿轮传动设计 已知小齿轮轴的输入功率,小齿轮转速,传动比,设计一对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轻载、工作平稳。 设计确定: 齿轮的精度、Z1 、 Z2 、 a 、m、 d1 、 d1 、 da1 、 da2 、 df 1 、 df 2 、 b1 、 b2 。 7、轴及轴类零件的设计与选择 要求设计第I 、II根轴,根据两轴的转矩初估轴径。再根据减速器的结构要求设计轴的结构。 要注意: 第I 根轴是否设计成齿轮轴,作用到II轴上的压轴力按所给定的值计算。 轴承的选择:同一根轴上的两个轴承型号相同,根据轴径选择合适的键,进行强度校核。 将常用材料的A值做成表11-1 轴的材料 A Q235-A,20 Q255,35 45 160-135 135-118 118-110 110-100 40Cr [τ]考虑了弯曲影响而降低的许用剪应力。 [τ]Mp 12~20 20~30 30~40 40~52 1.既传递扭转又承受弯曲轴的直径 只受扭矩时 也可用此公式 A取小值 7.1 轴的结构设计——估算直径 轴受弯曲强度时的强度条件为 对实心轴 得到 式中 B仅与材料有关可做成表 2.按弯曲强度估算轴的直径 轴转 轴不转 Q235-A 45 0.630 0.523 0.567 0.472 将常用材料的B值做成表 轴的材料 转轴 传动轴 齿轮 联轴器 箱体内壁 1.假设计算得到轴的最小直径d=30, (与联轴器配合段的直径) 齿轮厚B=40,联轴器厚55 7.1 轴的结构设计 联轴器与 箱体外壁距离 可查表 齿轮与与 箱体内壁距离 可查表(5~10) 2.初定各段直径和长度d1、d2、L 轴承厚18 内径d1=35 齿轮内径 D2=40 d= 30 轴应设计成两头细,中间粗的阶梯状,轴径按装配顺序依次变化,轴的前段直径适当小于后段直径,当零件往轴上装配时就不致损坏配合面既保证强度要求又使装拆大为方便 齿轮与箱体 内壁距离7 轴的径向尺寸确定 7.1 轴的结构设计 1.箱体内壁位置的确定 H=10~15mm A=b+2H A应圆整 轴的轴向尺寸确定 2.轴承座端面位置的确定 C=δ+C1+C2+(5~10)mm δ--箱体壁厚 C1、C2--螺栓扳手空间 B=A+2C B应圆整 3.轴承在轴承座孔中位置的确定 Δ 值尽量小 减小支点距离 油润滑时 Δ= (3~8)mm 脂润滑时 Δ= (10~15)mm 4.轴的外伸长度的确定 (1)当轴端安装弹性套柱销联轴器时 K值由联轴器的型号确定 (2)当使用凸缘式轴承盖时 K值由连接 螺栓长度确定 (3)当轴承盖与轴端零件都不需拆卸时,一般取 K=5mm~8mm 1安装齿轮 2安装轴套 3安装轴承 4安装端盖 及密封 5安装 联轴器 5.拟定轴上零件的装配顺序 高速轴结构及定位 L支座反力计算距离 两齿轮对正 小齿轮略宽 减速箱内壁 对齐 两对轴承 大致一致 转轴→弯矩+转矩→按弯扭合成强度计算 ┌M→ 由 └T→ τT σb 合成弯矩M (1).受力分析:M + T 7.2 轴 的 强 度 计 算 当量弯矩Mca: α-根据转矩性质而定的折合系数→将扭转切应 力转换成与弯曲应力变化特性相同的扭转切应力。 (2).转轴的强度计算 1) 按弯扭合成强度计算 7.2 轴 的 强 度 计 算 强度条件(第三强度理论、当量应力) 危险截面计算应力: mm [σ-1]-许用弯曲应力,按材料查表(15-1) Mpa 危险截面所需直径: ★ 危险截面的确定: 综合轴上弯扭矩和轴直径选择一两个截面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设计 通过对机械产品的整机设计,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目的。 (1)通过综合训练,运用机械工程基础和其它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结合生产实际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一般工程问题的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深化和扩展; 一. 设计目的 (2) 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掌握机械系统方案设计、零部件及整机系统结构设计的设计原理和过程; (3) 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 训练内容: A)机械制图、B)机构设计、C)结构设计、 D)材料选择、E)公差与配合、F)设计计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