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冷藏库建设的现状
我国每年易腐食品的生产量高达10亿吨,其中相当部分必须依靠冷链物流保存,以保持其新鲜度和质量,因而作为冷链物流的主要环节——冷藏库,历年来都有发展。全国已从解放初的约3万吨库容量发展至今为900多万吨,但人均占有冷藏库容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每年腐败损耗量十分惊人。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在加入WTO后,我国冷藏库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我国冷藏库建设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现代物流的要求,以确保食品安全为准则,重视节能和环保,以使我国的冷藏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我国冷藏库建设的现状
1、容量和规模
(1)容量: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各地冷藏库容量增长较快,至2002年底,全国冷藏库总容量已突破700万吨/次,其中畜肉类冷库容量为400万吨/次(中国肉类协会统计)、水产冷库为162万吨/次(2002年中国水产年鉴)、全国供销系统的果蔬冷库为90万吨。此外,外贸、轻工系统及外资、港台商和民营企业也各拥有相当数量的各类冷库。至2006年,我国冷藏库容量约为880万吨(中国制冷学会资料),折成库容积约为3800万立方米,其中冷却物冷藏库约160万吨。
冷藏库容量较大的地区为:A、环渤海经济区(山东、河北、辽宁和北京、天津):其中山东省已达到100万吨以上,北京约为30万吨。B、东部沿海地区(浙江、江苏、福建和上海市):其中浙江也已达100万吨以上,江苏约40万吨,上海约为42万吨。C、广东(约62万吨)、广西。D、中西部的湖北、四川、陕西。
上海是一个拥有常住人口1815万人(2006?年)、流动人口300万人的国际大都市,日平均消费农副食品近2万吨,其中相当部分要进入冷莲物流系统。据统计,至2007年3月,上海冷藏库企业共125家,冷藏库137座,总库容量已达41.81万吨,其中冻结物冷藏库为31.46万吨,冷却物冷藏库为9.61万吨、冰库为0.74万吨。全国人均占有冷藏库容积为29升/人,而上海人均占有冷藏库容积为99升/人,位居全国之首,更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8升/人(IIR资料)的水平。
我国冷藏库容量近年来增长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按2003年美、日统计资料,美国冷藏库容量为8848万m3,按人均占有的冷藏库容积,美国是中国的10.30倍,日本是中国的15.73倍。
(2)大型冷藏企业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冷藏库建设出现一个现象,新建了一批由多座单位万吨级冷库组成的“冷库群”,这对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行能耗,规范管理都是有利的,并形成了我国数家冷藏行业的“航空母舰”企业,如上海吴泾冷藏公司,北京东方友谊食品配送公司、辽宁省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冷冻厂和浙江省杭州联系肉类集团冷藏分公司等。
上海吴泾冷藏公司: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冷藏库总容积为26万立方米的四座万吨级单位冷库(每座高7层、1.3万吨)构成,其低温冷藏总容量为52000吨,高温冷藏库容量为1200吨及冻结间52吨/次、配有完整的运输设施,建有三股道铁路专用线,沿黄埔江有万吨级的固定深水码头和千吨级专用浮动码头;有8个公路月台,可供近百辆汽车同时装卸作业。?
辽宁省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冷冻厂:该厂经过几年扩建,至今已拥有由六座大型冷库组成的,国内最大的水产品冷藏基地。总容量达11.6万吨,其中1号和3号冷库库容为8000吨,2号冷库5000吨,4号和5号冷库种类3万吨,6号冷库3.5万吨,并拥有制冰能力300吨/日。该冷库群年货物吞吐量超过60万吨,毗邻大连湾渔港码头,距离沈大高速公路金州出口8公里;铁路专用线延至冷库站台。
2、冷藏库功能与管理体制
在计划经济年代,冷藏库主要是按产权所属系统和储存商品的种类划分管理。改革开放以来,外资、港台商和民营企业进入冷藏行业,尤在浙江、山东、福建、广东等省已占有相当比例,现已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格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大多数冷藏库的服务功能开始面向市场,逐步向社会公共冷藏库过渡。即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旺吞淡吐”的“蓄水池”逐步向“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方向发展。
3、建造方式
我国现有的冷藏库中,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期的多层土建式冷藏库占大多数,以上海市为例,若按容量计算,土建式冷库要占全市冷藏库容量的82.41%;若按座数统计,土建式要占总座数的86.13%。但90年代起新建的冷库,绝大多数已采用单层、高货位的预制装配式夹心板的做法,现代安装迅速,大大缩短了建库周期。
20世纪八十年代前,冷库隔热主要采用稻壳、膨胀珍珠岩和软木等天然材料,八十年代后开始采用发泡聚苯乙烯或聚氨酯作为冷库隔热材料,并迅速推广应用。现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多层的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多采用聚氨酯现场发泡做法,二是单层高货位冷库,多采用预制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