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达斡尔族民俗文化程序.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达斡尔族民俗文化研究报告 来源: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2009-07-03 16:45 ------------------------------------------------------------   《现代达斡尔族民俗文化研究报告》是1996年由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立项的自治区社科“九五”规划课题。本课题通过对聚居地区现代达斡尔族民俗的调查研究,阐述达斡尔族民俗在现代的传承发展状况,探讨引起民俗变化的因素,以及达斡尔族民俗文化发展的特点、趋势,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斡尔族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构建具有时代特点的民俗文化,提供理性思考。   我们承担本课题后,于1997年7月赴呼伦贝尔盟的达斡尔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取得了一定的第一手材料。该课题最终成果是研究报告,报告分三个部分,一、达斡尔族民俗文化传承变化状况;二、达斡尔族民俗文化变化的原因和特点;三、对达斡尔族民俗文化发展趋向的探讨。   一、达斡尔族民俗文化传承变化状况   达斡尔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据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内蒙古自治区有达斡尔族人口71 396人,占全国达斡尔族总人口的59%。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达斡尔族聚居地区,建立有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还有3个民族乡,达斡尔族人民不仅在政治上当家做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与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更加密切。随着社会经济环境、条件的发展变化,达斡尔族民俗也改变了原有自然渐变的轨迹,在传承中发生着较大的变化。在此,根据我们调查到的材料,对于达斡尔族民俗文化传承变化状况作以下论述。   (一)生产习俗及经济发展情况   1、历史上的经济   到20世纪40年代,达斡尔族经济仍然保持着历史上形成的多种经营的特色。其经济以农牧为主,兼营渔猎、放木排、烧炭、制造大轱辘车、运输业等产业。   达斡尔族的农业有着久远的历史,农业文化比较发达,是在我国最北方从事农业的民族。达斡尔族传统农作物有燕麦、荞麦、稷子、大麦、苏子、黑豆,园田里种植烟叶、蔬菜、麻。20世纪以来,小麦、谷子、玉米、高粱、大豆等农作物由少量耕种到比重不断增大。在耕种中使用牛马拉犁,虽然也用木、石制的生产加工粮食的工具,但已普遍使用铁制的铧、镰刀、锄头、锹等。据《达斡尔族社会历史调查》,20世纪40年代,莫旗的库如奇、前霍日里、奎力浅三个达斡尔族聚居村,共134户中,从事农业的47户,占总户数的34.3%;从事农业的劳力共119人,占总劳力223人的53%,兼营农业的38户,占总户数的28.3%。三村共有耕地430垧,户均3.2垧。(该书第69—71页)农业在整个经济中已具有重要地位。   畜牧业作为达斡尔族的传统产业,历史上有过较为发达的时期。在莫旗地区由于遭受自然灾害,在20世纪上半叶,牲畜头数减少。以库如奇、前霍日里、奎力浅三村为例,三村牲畜合计368头(匹),户均仅为2.8头(匹)。达斡尔人养畜的主要目的是在生产生活中役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猎、运输业的发展程度。海拉尔地区达斡尔族以牧业为主,民国时期,达斡尔族聚居的西屯牲畜多的户有一百多头牛,一般户有五六十头牛,少的有七八头牛。在南屯,牲畜较多的户有七八十头牲畜,一般户有二三十头牲畜。(《达斡尔族社会历史调查》第170页)   猎业是达斡尔族的古老产业。狩猎分集体围猎、小组出猎和个人出猎形式,方法有弓箭射、扎枪刺、设陷阱、下夹子、设地箭、鹰猎、火枪射等。到20世纪以后,达斡尔族的猎业已处于衰落阶段,在偏远山区有10%左右的人家以猎业为主。猎产品除自家用于肉食、制作皮衣帽靴以外,也出售皮张。   达斡尔族传统渔业很发达,捕鱼方法有明水下网、凿冰围网、明水叉鱼、穿冰叉鱼、设栅栏叉鱼、挡亮子、罩抓鱼、放“洞”捕鱼、摸鱼、钓鱼等。冬季大型捕鱼后运往城镇出售,其他捕鱼多为自家食用。   放排是达斡尔人创收的重要产业。达斡尔人组成生产小组到江河上游伐木放排,利用江河流水把木材运送到下游城镇出售。沿嫩江和诺敏河流域的达斡尔族村屯,约有三分之一的劳力从事放排。(《达斡尔族社会历史调查》第65页)   达斡尔族的烧炭业是20世纪初兴起的。达斡尔族村中组织生产组伐木烧炭,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进行。烧炭业受市场需求因素的制约较大,到40年代未已趋于消失。   大轱辘车是达斡尔族的传统交通工具,也是达斡尔族同蒙、汉各族农牧民交换的产品。自呼伦贝尔草原上甘珠尔庙会兴起后,达斡尔族利用大兴安岭东麓生长黑桦、柞木的资源条件,制造大轱辘车,连年到甘珠尔庙会上用大轱辘车交换蒙古族牧民的马。据多次赴甘珠尔庙会交换大轱辘车的老人讲,达斡尔人每年约有二三十个“阿那格”(生产小组)前去甘珠尔庙,一个“阿那格”带去100辆车,每年运去的大轱

文档评论(0)

w44775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