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流動人口取保候审问题研究_林静
第22卷第2期2014年3月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JournalofNationalProsecutorsCollegeVol.22No.2Mar.2014流动人口取保候审问题研究林静饶明党(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北京100089)摘要:当前流动人口犯罪人数持续在高位徘徊,但流动人口取保候审比例远低于同期非流动人口取保候审的比例。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流动人口风险评估机制的缺失与取保候审适用条件的模糊规定不相适应;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条件差与取保候审的执行方式不相适应;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强与取保候审的监管机制不相适应;流动人口的法律意识淡薄,“脱保”现象严重,与取保候审的目的不相适应。因此,应建立流动人口取保候审风险评估机制,合理确定流动人口的社会危险性;丰富流动人口取保候审的保证方式;完善流动人口取保候审的监管方式;强化流动人口取保候审人的法律意识,减少无意识的脱保行为。关键词:社会危险性流动性保证方式风险评估脱保中图分类号: D91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9428 (2014) 02-0134-09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流动人口的犯罪数量正在不断上升,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流动人口是在中国当前户籍制度下的产物,主要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到其他地区居住,且尚未取得居住地户籍的人口。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取保候审的适用比例很低,流动人口涉嫌犯罪的,被取保候审的比例更低。因检察机关不予批准逮捕而取保候审的无外乎三种类型:证据不足不予批准逮捕而取保候审、不构成犯罪不批准逮捕而取保候审〔1〕、无逮捕必要不予批准逮捕而取保候审。前两种类型取保候审的原因在于实体证据问题,与嫌疑人是否为流动人口,以及取保候审制度本身并无关系,因此,流动人口取保候审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无逮捕必要不予批准逮捕而取保候审的情形。本文拟以北京市某区人民检察院( 以下简称某院)2010—2013 年期间侦查监督部门审查逮捕的流动人口犯罪案件为调查样本,尝试通过区域性的调查结果来透视流动人口取保候审制度的运行现状及特点,进而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对如何改革与完善我国现行的流动人口取保候审制度提出建议。一、流动人口适用取保候审的现状2010年至2013年,某院共受理各类审查逮捕案件17815人,其中流动人口犯罪案件16561人,具体分布详见表1。作者简介: 林静,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二处处长; 饶明党,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二处检察员、法学博士。〔1 〕 对检察机关以不构成犯罪为由而不批准逮捕的案件,公安机关能否对嫌疑人取保候审,存在较大的争议,但实践中不乏此种做法。流动人口取保候审问题研究表1 流动人口犯罪情况年度流动人口犯罪人数审查逮捕人数比例20105199558993.0%20114347466393.2%20123941427492.2%20133074328993.5%合计165611781593.0%2010年至2013年,某院以无逮捕必要为由不予批准逮捕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1582人,流动人口取保候审比例一直在低位运行,具体情况详见表2。表2 流动人口取保候审情况年度取保候审人数流动人口犯罪人数比例201032751996.3%201130043476.9%2012447394111.3%2013508307416.5%合计1582165619.6%2010年至2013年,某院以无逮捕必要为由不予批准逮捕非流动人口犯罪嫌疑人208人,非流动人口取保候审比例逐年大幅度上升,具体情况详见表3。表3 非流动人口取保候审情况年度取保候审人数非流动人口犯罪人数比例20105039012.8%20113929213.4%20127233321.6%20134721521.9%合计208123016.9%整体来看,某区流动人口取保候审呈现出了以下特点:第一,从纵向上看,流动人口犯罪人数持续在高位徘徊,取保候审比例偏低,但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以来,流动人口犯罪人数占总犯罪人数的比例均超过90%,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犯罪后取保候审比例持续偏低,但是逐年上升,尤其是2013年新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上升得更为明显,从2010年的6.3%增长至2013年的16.5%。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新刑事诉讼法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增加为刑事诉讼法的任务之一,进一步强调了在注重打击犯罪的同时,也要强化对犯罪嫌疑人人权的保护。在审查逮捕阶段,对嫌疑人人权保护的核心体现在对逮捕措施的谨慎适用上,侦查监督部门保障人权理念的提升在同等情况下必然带来取保候审比例的提高,流动人口取保候审比例也随之得以提升。另一方面,新刑事诉讼法对逮捕必要性标准予以了进一步细化,将“尚不足以防止社会危险性发生”细化为具体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