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史学史

一、名词 1.史学史 “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提出的,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但中国史学家的史学史意识的产生却由来已久。 梁启超认为:“中国史学史,最少应对于下列各部分特别注意:一史官;二史家;三史学的成立及发展;四最近史学的趋势”。 2.《春秋》 《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 “五经”之一的典籍。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的一部史书。春秋时,丰富的历史资料,写作技术的成熟。“礼崩乐坏”,使传统的“学在官府”制度瓦解,学术下移,私人修史成为可能。孔子忧患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 主要史学贡献:(1)《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其次,为尊者、亲者、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 字绍统,河内温县人,西晋史学家。从小好学,然好色薄行,不得为嗣。因此闭门读书,博览群籍。初官拜骑都尉,泰始中任秘书郎,转丞。鉴于汉氏中兴,忠臣义士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繁杂,遂“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出,司马彪的《续汉书》渐被淘汰,惟有八志因为补入范书而保留下来。《续汉书》的八志有《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对于了解西汉历史有重要作用。 4.《史记》三家注 “《史记》三家注”是指《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三家为司马迁《史记》所做的注解。《史记集解》,广引前人成果,随文作注,不驳《史记》原文。《史记索隐》,既为《史记》的原文作注,同时又为裴骃的《集解》作注 。不仅攻驳裴骃旧注,亦且攻驳司马迁《史记》原文,提出辨正。 《史记正义》既为《史记》原文作注,同时也为《集解》和《索隐》作注 。《集解》、《索隐》、《正义》,依次相注,关系紧密 。三家注对于研究《史记》具有重要作用。 5.《汉纪》 是汉献帝因《汉书》“文繁难省”,命荀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而成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书。共30卷,起于刘邦之兴,迄于王莽之败,以班彪著《王命论》、班固撰《汉书》结尾。(1)以《汉书》的“本纪”为纲,将《汉书》“传、志、表”的主要史实,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11个“帝纪”各年之下。《后汉书》评价为“辞约事详”。(2)《汉纪》除引用《汉书》各“本纪”“赞”外,还以“荀悦曰”的形式撰写史论30多条,总结西汉历史经验教训,以供借鉴。范晔肯定其“论辩多美”。(3)《汉纪》在《左传》编年体的基础上,新创立“连类列举”的方法,在有关史事之下记载与之有重要联系的人物和制度。既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又保持了编年体记述历史发展轨迹清楚的特点。这样使编年体更加成熟。 唐代刘知几论极力推崇《汉书》《汉纪》,认为“班、荀二体,角力争先,欲废其一,固亦难矣” 6.《三国志》裴松之注 由于陈寿《三国志》“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裴松之受宋文帝之命“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他“上搜旧闻,傍摭遗逸”,“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 内容主要有 “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 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 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综其大致约有六端: 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四)特点与价值 第一,裴松之注将前人注解经史的“笺注名物,训释文义 ” 方法,改变为广采博引文献以“补缺、纠谬”,开创了经史注释的新方法。 第二,裴松之注引书二百多种,有32万字,“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崖略”(《四库全书总目·三国志提要》),有保存文献之功。 第三,裴松之注虽存在“嗜奇爱博,颇伤芜杂”的弊端,但所载材料被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于陈寿本书焉。” 7.史馆 贞观三年(629)唐太宗正式设立史馆,并移至“禁中”门下省,“自是著作郎始罢史职”宰相负责监修,称“监修国史”;专职修史,称“史馆修撰”;他官兼领,称“兼修国史”;以卑品有史才,称“直史馆”。这一措施,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书编纂工作上的一

文档评论(0)

wang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