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想史到政治哲学.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思想史到政治哲学

从思想史到政治哲学 2007-12-29 8:48:03 ? 【原文出处】哲学动态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611 【原刊页号】34~38 【分 类 号】C8 【分 类 名】新思路 【作 者】张志强 【作者简介】张志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摘 要 题】哲学思维 近年来,随着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关于中国哲学史写作的问题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可以说是西方现代哲学“哲学之终结”论述的异域回响;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学术史热和国学热以来,关于思想史写作讨论的日趋兴盛,也总是关涉于中国哲学史的写作问题,构成了这一问题出现的近因。关于思想史与哲学史写作范式的关系问题,在哲学史写作最初问世之际便已经出现。时人多从陈寅恪与金岳霖关于冯友兰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读出“微言大义”般的审思顾虑,这些顾虑多集中于中国思想传统的素材和范围与西方哲学的理想性规范之间,是否会出现削足适履、圆凿方枘之问题上。因此,思想史与哲学史两种范式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如何恰当处理中国思想传统及其历史实际的问题,也涉及到中国学术现代性中哲学与史学之间的分际问题。 思想史写作中成为稳定范式并影响及于今天的,一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典范之一的侯外庐思想史学,二是由钱穆发其端、余英时及其后学在港台衍其流的思想史学。所谓思想史学,不仅是哲学思想的历史,更是结合“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的、对历史中思想的整体性分析,而这种整体性分析的旨趣还表现为将思想视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从而必然结合着对作为其下部基础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因此,侯外庐思想史学内在关联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学而成为一种总体历史学。 余英时曾将自己的研究定位为关于思想史“内在理路”的研究,意在区别于与社会史结合的思想史和着重于道德形上学体系架构的熊牟系新儒家。一方面相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学所侧重的外部社会结构分析而强调思想传统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则将思想传统的内在逻辑区别于形上学系统的观念逻辑。 90年代以来思想史范式的回热与90年代蔚为显学的新社会史研究有关。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九十年代的思想史研究是另一种形式的与社会史结合的思想史学。其不同于侯外庐思想史之处,恰恰可以从人类学取向的新社会史与马克思主义宏观社会经济史研究之间的差别中看到。葛兆光将自己的思想史学称之为“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的历史”,探究在长时段历史中作为“人们不言而喻的终极的依据和假设的”“日用而不知”的普遍知识和思想。尽管他将这种关注主体背后结构性依据和假设的思想史写作,区别于仅仅关注“小传统”中所谓民众思想的思想史,但其意图则在于通过思想史与新社会史的结合,来克服新社会史的缺陷。这种态度虽然不同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学,但在着重于结构而不是主体的取向上,却如出一辙。此外,汪晖的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则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基本上把思想作为一种历史中的话语,通过话语的历史分析来展现历史变化,致力于通过话语的思想史研究来揭显中国现代历史演变。 学术史上“中国哲学”问题的出现,严格说来是以观念史上“真理”观念的发生为先导的。研究哲学需要“必博稽众说而唯真理之是从”。对真理的探讨是超越于一时一地之利益,故而所探讨之真理是“天下万世之真理,而非一时之真理也”。而且王国维明确认为,在中国是存在这样一种意义上的“哲学”的。中国“哲学”之需要一种理性的形式系统来加以重组,正是蔡元培期待于留洋归来受西方哲学之系统训练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写作之处。因此,研究整理中国的哲学问题,其实都已经内在地具有了一种“比较哲学”的视域。这种“比较哲学”视域的内在化,使得中国哲学的研究在一定意义上是从哲学问题出发对中国思想传统的重组和重构,或者说是对中国精神传统的哲学性表述。 基于这样一种“中国哲学”观而展开的中国哲学史写作,从开始便具有着双重张力,亦即作为中国哲学的专门史叙述如何呈现中国思想传统乃至中国历史的整全性问题,以及作为中国哲学的历史叙述如何成就“中国哲学”的哲学性意义问题。这种张力其实正是史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正视这种张力结构,正面利用并转换这种张力,或许正是赢来中国哲学创造力的动力所在,也是实现中国学术现代性转换的关键。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张力并加以转化呢? 一种转化这种张力的方式,是由历史研究提供的。围绕宋代思想史叙述产生了几种不同的历史态度。继承陈寅恪关于宋代思想学术的整体性论断,邓广铭、漆侠师徒以宋学取代宋明理学的叙述视角的选择,虽然丰富了哲学史叙述,但不足之处是反而有忽视理学在宋学中之核心地位的倾向。对理学的忽视而不是在历史处境的客观描述中真实再现理学历史作用的态度,反映了史学方式如何展现精神价值的方法论困境。

文档评论(0)

tiantiand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