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探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1
初探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内容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本文从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惑和原因入手,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体会,努力探索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切实有效的新途径,使人文精神重新回归到课堂当中。
关键词 : 语文教学 渗透 思想教育
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各学科的教育都负有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辨证统一,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上两段引文非常权威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包括语文教学活动在内的一切活动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多方面、多角度渗透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呢?我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的。
一、 借助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渗透思想教育
(一)通过课堂阅读,渗透思想教育
阅读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获取信息量最多的手段。课堂阅读一般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这种阅读带思考性质,阅读要做到边读边想,并注重知识的对比、联系。
1、认识作者、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思想热情
古往今来,不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各行各业的事业有成者,他们创下的骄人业绩,谱写下的华章,都与他们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道德信念分不开的。利用作家和时代背景,可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
课文中,凡反映爱国主义思想的作品,其作者必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古代有李坤、李白、贺知章、陆游等名人,多是诗人或政治家;现、当代的有鲁迅、茅盾、巴金、叶圣陶等,多是小说、散文家。除了名人名篇外,教材中的“无名作品”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虽然小学教材中有关名家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教师仍要不失时机捕捉其教材中有限的背景资料,充分进行思想教育。
《示儿》作者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一生主张抗金,曾到抗金前线参与军务。他的抗金主张一直受到统治集团的压制,几度被罢免官职。作者盼望死后还能听到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消息,表现他对祖国热爱之深,对金统治者憎恨之极,虽然他已濒临死的痛苦,但在沉痛之中包含着希望与信心,悲愤中又交织着乐观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示儿》时要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介绍,更应结合作者高度的爱国主义感情,同时针对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思想,对台湾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喜欢《示儿》,而且更怀念陆游,敬重陆游的伟大人格,且表示对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
同样,世界知名的丹麦作家安徒生家境极贫困,忍受饥饿处处遭到人们的歧视。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勇敢追求理想,终于成为一个艺术家。“丑小鸭”的遭遇就是生动的说明。面对寓意深刻的寓言和顽强的作家,教师在教读过程中加以渗透,教育学生刻苦自强,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美好感情。
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把握好作者和背景资料处理,便会激发起学生的思想感情。
2、紧扣作品主题,引发学生思想共鸣
主题是作品的精神所在,每一个作品都有一个主题,有的讲清一件事,有的表达一种信息,有的阐明一个道理。小学教材中作品有诗歌、小说、散文、儿童文学等,无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求领悟作品的精神所在。
《春种一粒粟》是李坤的诗,作者用了“一折向左、再折向左、三折向右”的结构方式,先是由点到面地竭力铺陈敷衍宏阔壮观的丰收景象,随即将“农夫犹饿死”的结果猝然亮出,在特大丰收与农夫饿死这对矛盾的猛烈冲撞中,产生震撼人生的艺术力量。揭露了“农夫犹饿死”的现实则是在五谷丰登,一派丰收景象下出现的,这就更令人沉痛,更令人深思。为加深学生对这一特殊心境和作品的理解,教师上课时不妨用李绅的另一名篇《锄禾》作比较进一步渗透思想教育。《锄禾》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农夫们在烈日毒阳下汗水滂沱的舍命耕作的清苦情景。农夫们含辛茹苦,如牛似马,但过着花天酒地生活的达官贵人对他们又何曾有半点怜悯。这首诗之所以千百年来能打动各个层面的读者,是因为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人们的残酷压榨,再现了当时劳动者的苦难生活,并表露了对他们的深挚的同情。同一作者,两首古诗,其作品虽然表现的情景不同,但有着相同的主题,就是揭示劳动人民的苦难。两作品比较下,同学们理解作者的心境和作品主题后,教师可抓住时机进行思想渗透:在生活富足的今天,孩子们要知道劳动人民的艰辛,我国仍有大部分地区处于贫穷,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忧患意识,珍惜粮食,节约开支,帮助有困难的人渡过难关,为祖国多做一点好事。
有许多刻画人物的作品,其主题多由人物性格而表现出来。教师可以借助他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如:忠于祖国人民的重托的黄继光;为了中国人民美好的明天而舍身忘我的董存瑞;高度自觉的纪律性和顽强的毅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