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通江县鹿鸣山.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川通江县鹿鸣山

四川通江县鹿鸣山   隐藏在深山   的文化遗产   通江县鹿鸣山村位于通江县瓦室镇东部30公里,幅员面积8平方公里。境内垂直高度500——1300米,鹿鸣山鹤立群峰,绵延铺张,山川田畴,村落棋布。前人谓之“白顶辅于左,石隐弼于右,王保从其后,昆仑、鸡峰朝于前,此山君主也哉”!考咸丰十年庚申碑记,此山宋名罗都山,清代建鹿鸣山寺庙,因此更名鹿鸣山,社区亦因此始名。社区因宕江、月滩河阻隔,交通闭锁,长期处于隔绝封闭状态。据载明清以来,社区战乱频繁,“正德庚午而保贼陷之,崇祯丁丑而闯陷之,至嘉庆初而教匪又陷之”。 居民“或受离乡之苦,或罹毁室之灾,甚至刀伤火灾,鹿鸣山下之人其凋敝矣”。境内居民多系清代早期移民,土著仅甘姓一族,其余张、黄、党、程、马姓均系湖广移民。考当地土著碑记,甘姓“发源临江,自始祖游于通土,葬于城之西,柏树坎老龙池山下,传于今九世矣。金溪、板桥口,皆有先人之墓志”,道光《通江县志》存疑甘宁之踪迹,自明代万历己未,诞生第一个进士始,至1912年近三百年间,这里人文蔚起,科第蝉联,先后考取4位进士,4位举人,数十名秀才(贡生),他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与追求,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智慧,形成了乡土社会人文生态独特的文化遗产,成为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即使民国时期,社区依然耕读传家,人才济济,社区居住100余户,600余口,过着诗书为伴,男耕女织,农耕为生的田园生活。三百年发展和积淀,形成了鹿鸣山社区特殊的社会、人文、生态、经济的丰富内涵,“清操苦志,可详治世之书,砥行砺侍,二百载恶习无闻”,“九世同登夫古道。人谓深山僻壤,我云市远民稀,人不受嚣尘。”“深静好思,教养之多方,王言赫赫,身体力行”。遂使鹿鸣山乡土生态文化,玉振金声,千秋彪炳。   良性的乡土社会组织   纵观鹿鸣山的社会发展历史,充分体现了宗法制度下,社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教、家族、社会组织、主流社会并行的治理秩序为特征的发展轨迹。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是社区派生其他社会组织的基础,因而社区夫子会、清明会、圣谕坛等社会组织,在社区有很深的社会基础,在办学育人、祭祖、信仰、社会关爱等方面,与当时的政治组织互为补充,在维护乡土秩序和培育人文精神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所以在乡土文化积累与传承过程中,社会组织在社区尤为活跃,充当了宗教、宗族、文化、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媒介和桥梁的作用。   以修建寺庙为基础,建立了圣谕坛二处,宗教文化在社区深入人心,以致“建熏德斋于庚申,刊书印教,入戒林者十之八九,”“寺观惟然,山下人云连星布,而此山为主,德欤否欤,山神自监也”,所以“入戒林,归大道”,“三皈静守,五戒严遵”,成为社区自觉行动,将信仰和自律变为人神共鉴的主旨,用生命宇宙观去度量人的存在与行为;夫子会集结儒门生员或连接社区家家户户,以社区学校教育(学馆、私塾、宣讲堂)为基础,“时禀五伦八德之义,顽男悍妇,永归淳良”,倡导尊师重教,修齐治平,建立社区助学长效机制,设学田,奖勤奋,助贫弱,有教无类。社区风气“必以仁行,必由义彼”,畅行“谈论书文,解说阴骘,引证人情”的良性互动局面;而清明会则把血缘亲情统率于祭祖的活动中,“为咏歌培来,古墓荒丘枯骸,感而覆冒”。追念先祖,奖掖激励来者,交朋结友的美德和文化,都在社区广泛参与的活动中潜移默化。“重祖宗祀典,集会以笃本源”,养成“孝慈天性,承孝友家风,”“祖置田产,为宗祠祀典”!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祠堂”或宗族在社区的组织管理作用,历史上社区居住着张、黄、党、程、甘、马姓家族,形成了社区丰富的家规或族规等,为乡土社会成长提供了制度性框架,客观上“同乡共井,比闾联守望之情,别派分支,合族昭雍和之好”。满足了社区集体潜意识的文化追求,形成了社会组织道德和文化识别与良性互动基础。   上述社会构架或组织,社区活动有场所,有植根于社区需求的利益所在,有真正的文化内涵,能够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同时组织工作充分,文化、经济、社会活动相互交融,形成了传统社会中共同遵循的社会秩序。这些社会组织的存在的意义和主要影响,就是用不同文化形式,满足了社区民众的多种责任需求(利人和利己、局部和公益),包括物质与精神层面,行为和心理层面,使人们的内心对社会发展有“真、善、美”的预期,形成的乡土特色的生态文化,无论纵向与横向,都有存续的社会组织责任覆盖,具有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与主流社会、宗族共同构建了社区道德与文化水准,深入人心,形成了传统社会组织良性互动的组织构架。   崇尚自然 保护培育乡土生态环境   从鹿鸣山现存的文化遗留分析,社区乡土生态培育与发展,是乡土文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社区人居环境、风水古木、经济生活、墓葬文化的形成与传承过程中,见诸于社区实物,各种文化活动的理念和文献记录。   崇尚自然生

文档评论(0)

tiantiand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