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淺议中国现代的公务员回避制度
浅议中国现代的公务员回避制度
摘 要:我国的回避制度从东汉正式建立,南北朝时普遍实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一直沿用到清末。在一千八百余年的吏治建设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成为我国古代一项很有特色的官吏制度。本文先综述一下古代回避制度的发展状况,及具体内容,然后阐述现代公务员回避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使公务员制度不断健全、完善。
关键词: 回避 职务回避 公务回避 地区回避
我国回避制度的发展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完善而发展起来的。现行的公务员回避制度就是回避制度几千年来发展的实践经验同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结果,它更科学、更具有时代特色,符合我国公务员管理的实际需要,为我国的公务员管理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简要阐述一下公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古代回避制度的经验教训探讨公务员制度健全、完善的对策。
1 古代回避制度的发展
回避的本意是“避忌、躲避”。回避是一项比较古老的诉讼制度。最早出现于司法审判之中,审判真正永恒的生命基础在于它的公正性,自古罗马以来一直流行于世的格言:“人不能裁判有关自己的审诉”[1],即要求任何人不得担任自己的当事人案件的裁判者,否则就违背了自然公正原则,他所主持进行的诉讼活动不具备法律效力。
1.1 古代回避制度的几个阶段
我国古代回避制度的发展与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相呼应的。回避制度在我国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萌芽确立时期(春秋战国至西汉)。从夏朝开始,经商朝到周朝,实质上都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主要联系方式的宗族统治。到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出现大国争霸、诸侯争雄等社会大变革因素,宗族内部已不可能形成统治的统一力量,诸国纷纷“招贤纳士”,任用血亲关系以外的人,并以此来衡量一国政治的兴衰。到了汉代,当权者开始把官吏的选拔与政权的巩固联系在一起,并提出了回避的主张。据考证,西汉初步制定回避制度,其距今已有1800年。但东汉的外戚、宦官干预朝政又对回避制度的实行施加了负面影响。发展和成熟时期(魏晋南北朝到唐宋)。魏晋时期,统治阶级采取种种措施限制东汉末年朝政弊端对政权的危及。在回避制度上继承了西汉的做法并有所发展,例如由汉代的姻亲回避扩大到一般的亲属回避,规定范围由地方扩大到中央。唐朝建立以后,在经济、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次对公务回避与地区回避做出明确规定。后来,宋朝继承下来。完善时期(明清)。明朝秉奉“乱世用重典”[2],吏治异常严厉,回避制度也十分严格。清朝是回避制度的集大成者,在清二百余年间还进行了反复修订,既趋于完备严密,又保持灵活和变通,以适应各个时期的需要。清朝的回避主要包括姻亲的回避、宗室的回避、地区回避、师生故朋的回避及官吏幕友的回避。其中清代对官吏幕友的回避是前代所没有的。[3]
1.2 古代回避制度的具体内容
东汉灵帝时实行“三互法”[4]甲州人在乙州任长官,同时乙州人在丙州任长官,则丙州人不但不能任乙州长官,也不能任甲州长官。隋文帝时废除地方官自辟属吏的制度,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自是,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州郡无复辟署矣。”[5]还规定地方官要回避本籍,不得在家乡任职。州、县长官三年一换,佐官四年一换,不得重任。唐代规定,官吏不但不得在本籍任职,而且不许在本籍所在州县的邻县任官,“永泰元年七月诏:不许百姓任本贯临县官,京兆河南府不在此限”。[6]还规定凡职责相连或监临检察的官职,亲族内需要回避。如宰相的儿子不能当谏官,[7]兄弟不可在同省任职。[8]明代规定:“凡兄弟伯叔任两京堂上官,其弟男子侄有任科道官者,对品改调”[9]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从卑回避”[10]。近亲在同一官署,或同时担任部院寺监长官和科道官,调走职位低的,或调走辈分小的。万历年间,确定,不论辈分排行,只论官职大小;唯一的例外是“巡按御史从方面官回避”,如某御史在某省布、按二司司官中有近亲,不能派该御史巡按该省,实行回避。弘治年间规定:“京官与王府结亲者,俱改调外任。若王府官,不拘军民职,但与王同城居住者,俱改调”。[11]王亲只能任外官,以防藩王同住一城,使藩王无法和封地上的大员结成同党。清代康熙十二年规定:“定外任官在籍五百里内者,回避。”并对官员亲属的任官加以限制。如现任三品以上堂官,其子弟不得考选科、道官员。府一级主要官员的本族官员,可在本省内调补,但须离开本府。
2 现行国家公务员回避制度
1993年以来我国全面推行公务员管理,公务员回避制度是国家公务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为了保证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保持清正廉洁,防止因亲属关系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制度,主要包括职务回避、公务回避、地区回避。实行回避制度,有利于促进国家公务员清正廉洁,秉公办事,有利于防止国家公务员腐败行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