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肝胆胰影像诊断 川北医学院放射诊断教研室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 一、肝硬化 【概述】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最常见的原因为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所致的肝硬化。 【病理学基础】 广泛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及纤维化,正常肝小叶破坏,假小叶形成。 【影像学表现】 CT:肝外形改变:边缘呈波浪状,肝体积缩小,肝各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 肝再生结节:平扫表现为略低密度,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与正常肝组织密度一致。 脾大、腹水和门静脉高压。 MRI:表现与CT相似,肝再生结节在T1WI上 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WI上一般为等信号。 二、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 ) 概述 原发性肝Ca肝细胞和肝内胆管发生的癌,4/5为肝细胞肝癌,1/5为胆管细胞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黄曲霉素、饮水污染有关。 HCC大体类型 ①巨块型:直径大于5cm ②结节型:直径小于5cm ③弥漫型:细小癌灶,广泛分布 ④小癌型:单个结节3cm或两个结节直径之和3cm。 HCC的生物学特性和肿瘤大小关系密切,肿瘤浸润、癌栓形成,卫星灶形成,转移,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 临床表现及治疗 多样化,与大小、部位、生长速度、有无转移有关。 病灶小时,可无症状。 进展后,常见症状:肝区疼痛,消瘦乏力,上腹部包块。 80%以上病人 AFP 升高。 治疗手段 单发病灶,外科切除。 介入治疗、放、化疗。 基因治疗、 影像学表现 平片、胃肠造影 平片帮助不大 胃肠造影观察肝硬化并发食道V曲张情况。 血管造影表现 ①肿瘤染色 ②肿瘤血管:肿瘤供血血管扩张增多,增多,迂曲,不规则肿瘤新生血管 ③供血动脉增粗: ④肝动脉-静脉瘘、肝动脉-门静脉瘘 CT 平扫 一般可发现1.0cm以上病灶。 表现为大小不等,数目不定的低密度灶。 低于正常肝脏20Hu。 边缘模糊或不整齐,表现为浸润性生长。 带包膜者有清楚的界限。 CT增强(动脉期) 1.90%肝癌由肝动脉供血,动脉期明显强化。 2.动静脉短路是肝癌的特征性表现; 3.少血供病灶,动脉期成为低或等密度。 4.小肝癌(80%上)呈均匀强化。 “快进快出” CT 增强(门脉期) 1.大部分肝癌病灶呈低密度 2.此期可显示血管受侵情况:如门脉癌栓。 CT 增强(平衡期) 此期造影剂在肿瘤组织及肝实质的细胞外间隙达到平衡。 有助于肝癌与肝血管瘤及其它肝内病变鉴别诊断 门脉受累改变 MRI平扫 T1WI上肿瘤表现稍低或等信号,肿瘤出血或脂肪性变表现为高信号,坏死囊变则出现低信号。40%的肝癌见到肿瘤假包膜,T1WI上表现环绕肿瘤周围,厚约0.5~3mm的低信号环。 T2WI上肿瘤表现为稍高信号。80%大于5cm的癌块,T2WI信号多不均匀。肿瘤假包膜和血管受侵犯是肝癌诊断的可靠征象。 a.T1WI肝右叶见一类圆形低信号肿块,密度较均匀,境界清楚。b. T2WI病灶呈高信号,相应层面椎体骨质破坏(白箭)。c.动脉期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d.门静脉期肿块强化程度迅速下降。e.平衡期肿块信号仍低于肝实质,且可见假包膜强化(白箭)。 三、转移性肝癌 转移途径: 临近器官肿瘤的直接侵犯 经肝门部淋巴转移 经门静脉转移 经肝动脉转移 【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肝内多发结节病灶,直径1-3cm左右; 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极少数可有钙化; 增强呈边缘强化,典型表现为“牛眼征”,即病灶中心区低密度,边界强化较明显,最外层强化程度减弱,密度稍低,似牛眼 2、MRI表现 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增强与CT表现相似。 a.平扫肝实质内多个大小不一的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密度欠均匀,境界欠清楚。b.动脉期增强病灶边缘区呈明显环状强化。c.门静脉期病灶强化低于正常肝实质,呈低密度,部分出现“牛眼征”。 Ⅲ、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of liver) 【概述】肝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大小不等的血窦组成,血窦内衬有单层内皮cell。可见于任何年龄,女性多见。 临床表现:肿瘤小者无症状,大者可有压迫症状,肿瘤破裂可引起肝内或腹腔出血。 CT扫描 90%以上可通过CT确诊。 平扫 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密度 均匀。 大于4cm病灶,中央可出现更低密度区, 呈裂隙状,星型或不规则状。 增强 “早出晚归”征象,为血管瘤的特征。 “早出晚归” 早期病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