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探析.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论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探析

试论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探析   论文摘要 羁押必要性审查强化了检察机关监督职能,要从审查的主体、对象、内容、程序等方面逐步完善,并建立联动机制、文书抄送和说理等配套制度,使之充分发挥在尊重和保护人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论文关键词 羁押必要性 审查 机制   羁押必要性审查是指检察机关根据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性质、情节以及证据的收集固定情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悔罪态度等,审查是否具有再次犯罪或者妨碍诉讼的危险性,如果对其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是否足以防止发生这种危险性,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继续羁押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这一制度,保护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教育感化,是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集中体现,强化了检察机关对羁押活动的监督,以确保逮捕措施的正确适用,防止“一捕到底”的情况产生。   一、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机制的构建   (一)审查主体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六百一十七条对侦查阶段和审判阶段的羁押必要性审查的主体作出了规定,但未明确审查起诉阶段由哪个部门负责。笔者认为,该阶段羁押必要性审查主体应由监所检察部门担任。在审查起诉阶段,公诉部门负责案件的全面审查,如果对犯罪嫌疑人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公诉部门必定是决定主体。而羁押必要性审查是检察机关的一种监督权,形式上表现为建议权。如果公诉部门自身担负该职责,势必造成监督权和决定权归于同一部门,这显然与我国立法原则相违背。侦查监督部门的主要职能是负责侦查活动的监督,审查起诉阶段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已然超出了其职权范围。而监所检察部门只要在工作中发现不需要继续羁押的,无论案件处于何种阶段,均可以提出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   在实践中,为避免部门相互推诿或者多头审查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区分三个部门的主从责任。笔者认为,以监所检察部门为主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更为合适,原因在于:一是审查更具中立性。不可否认,侦查监督部门和公诉部门作为办案部门,对案件的事实、证据情况有详细的了解,两个部门在不同阶段担负审查职能更有效率。但是办案部门在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过程中,审查标准往往会受到办案流程先入为主的影响。而监所检察部门并非办案部门,可以排除办案流程的倾向化影响,更易保持中立性。二是有利于发挥工作优势。监所检察部门本身担负着羁押场所的监督职责,与在押人员接触较多,方便了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羁押场所的表现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由其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可以充分利用工作中掌握的信息,全面对案件进行评估。三是体现了监督的全面性。监所检察部门本身承担着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办理案件的羁押期限和办案期限的监督职责,由监所检察部门同时承担侦查阶段和审判阶段的羁押必要性审查任务,有助于发挥职能优势,实现两项工作的有效衔接,使监督更为全面。   (二)审查对象   从现行《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规定可见,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对象是被逮捕后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但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能够导致羁押结果的,除了逮捕还有拘留。对拘留的犯罪嫌疑人是否需要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呢?   笔者认为,拘留后的羁押必要性审查不具备可行性和必要性。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拘留措施后,仍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取证,拘留后立即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释放犯罪嫌疑人或对犯罪嫌疑人变更强制措施,很可能出现妨碍侦查的情形,同时,在证据尚未全部收集的情况下,难以对犯罪的性质、情节作出整体全面的判断,拘留后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并不具备可行性。而且《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四条已经对不应当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规定了救济手段,该阶段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已然不具备必要性。   (三)审查内容   羁押是逮捕造成的必然状态。《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规定了应当予以逮捕的条件,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证据条件、刑罚条件和社会危险性条件,三者同时具备,才可实施逮捕措施。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后,三种条件之一发生变化或者消失,即可能导致继续羁押不当,存在变更强制措施或释放的可能性。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六百一十九条从法律适用角度将审查的内容进行了细化,明确规定了八种情形。羁押必要性审查除了考虑办案需要,也应考虑人权保障和人文关怀因素。《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规定了符合逮捕条件但适用监视居住措施的情形。除了上述几种情况外,笔者认为,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对于以下几种情况也应予考量:是否积极赔偿被害人并取得被害人谅解;是否积极退赃;是否是未成年人或老年人;是否有预备、中止、自首、防卫过当等法定从轻或减轻处罚情节;是否认罪、真心悔过等。当然,具备这些因素并不必然导致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但通过考虑犯罪主体、主观方面、行为和后果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