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楚国的文化.docVIP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楚国的文化

荆 楚 长 歌 ——九连墩楚墓出土文物展 在祖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楚”既是民族概念,又是国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加上一个“荆”字,时间就延长了。楚文化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 20世纪50年代以来,安徽、湖南、湖北、河南等省发掘了大量的楚人文化遗存,目前科学发掘楚墓的总数已超过10000座,占到东周时期墓葬的70%,楚城址也发掘十几座,为研究楚国文化提供了丰富资料。其中墓葬规模宏大,出土文物最多的是2002年发掘的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两座墓葬级别为大夫墓,墓主人身份为夫妇,一共出土文物5333件套。此次展览,由九连墩1、2号楚墓出土文物中的精华部分构成,分别通过青铜器、玉器、漆木器和车马器四个部分,体现战国中后期楚国的文化风貌。 第一单元 铸鼎象物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周人对沟通人神、祈福家国的青铜礼器极为重视。楚国亦尊周礼,但迥异于中原青铜器的凝重威严,楚式青铜器给人以生动灵巧的视觉效果。典型如升鼎,束腰平底,正是“楚王好细腰”这种楚地特有的审美心理在铜器造型上的反映。优美柔和的弧线与方硬有力的横线搭配,刚柔相济,富于节奏和韵律。 这件铜镬鼎是在该鼎九连墩1号墓出土的,出土时鼎内残有牛骨,应该是一件牛镬。直口、附耳、平底、蹄足。腹部有两个对称的小环钮;颈腹间各有一周凸弦纹带;颈部和腹上部及耳部饰蟠螭纹,足根部为浮雕兽面纹,是迄今科学发掘楚国贵族墓中最大的一件镬鼎。 鼎为青铜礼器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楚国的鼎与同时期各个诸侯国所用的鼎相比,有富于个性的形态特征,称之为“楚式鼎”。 楚式鼎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升鼎”。这类鼎最明显的特征为束腰平底,因其器物自铭“升鼎”得名。升鼎为楚国所独有,一般在高级贵族墓葬中发现,其大小、轻重和数量,标志着权势的大小、地位的高低,有的甚至还代表着王权,为楚国贵族身份的标志。下面我们看到的就是1号墓出土的一组代表性的升鼎。 这组升鼎一套五件附匕,在祭祀活动中用于盛牲肉。出土时,以木盖封口,鼎内残存祭献牲物骨骼。周礼规定,贵族按照身份享用列鼎,通常是奇数。五件鼎,显示墓主为大夫身份。而这种敞口、束腰、平底鼎是典型的楚器。 《周礼》有云:“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从墓葬中随葬的鼎簋数量也能看出墓主人的身份。 这组铜簋(4件一套)圆鼓腹,方形簋座,圈足。腹部两侧各有一兽形耳,腹外壁及器座饰蟠螭纹。簋用以盛饭食,在祭祀礼仪中成偶数与鼎配合使用,形成鼎制。也能反映出墓主人的大夫身份。 凤纹铜簠 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 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此件簠长方形直口,腹上部斜壁、下折内收,平底,四足。侧腹两端各有一兽首耳钮。盖口缘有六个兽形衔扣,器表饰四叶菱花凤纹。 镶嵌纹铜敦(duì) 敦是中国古代食器,为礼器中盛饭食器皿,流行于南方。出现在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演变出盖。到战国时多为盖形同体。常为三足,有时盖也能反过来使用。 此件敦盖、器同形,各有双环耳,三兽钮,器身饰勾连云纹。造型别致,装饰纹样精细繁缛。 铜盖豆 豆为祭祀宴飨中盛菹醢(肉酱、腌菜)的餐具。 此豆为2号墓出土,盘与盖合扣后呈球形。盖面竖立四个龙形钮,口缘有环耳一对。高圈足,圆柱柄,圆柱中有一凸脊。全器以铸镶法镶嵌粗云纹,器柱座绘鸟首龙云纹。 铜鬲 2002年湖北九连墩1号墓出土 鬲为礼器中盛饭食器皿。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此件侈口束颈,袋形腹延长呈三足。匕为素面,与鬲搭配使用。 铜甗 甗为蒸食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 铜方鉴缶(2件1套) 此套铜方鉴缶1号墓出土,由方鉴与方壶组成,出土时壶放在鉴内。壶是盛酒器,鉴为盛水或盛冰容器。鉴身四边各有一对称兽面铺首衔环,环面饰勾连云纹;器口沿及身四周饰蟠螭纹。壶盖有四个对称立鸟钮饰,盖面饰三角云纹、变形勾连云纹。壶身肩部有一对兽面铺首衔环,器身饰波折纹、云纹、垂叶纹。 下面,再来看一套从2号墓中出土的铜圆鉴壶。 壶。盖上有三环钮,腹间两侧各有1个攀附龙形耳,器身饰夔龙纹、雷纹,蟠螭纹。 鉴。颈部有4个龙首环耳。腹间及圈足饰绹纹。鉴为冰酒或温酒器,壶置入鉴内,之间空隙可放入冰块或温水。 出土时,圆壶置于鉴

文档评论(0)

yingr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