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春秋战国的制度
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 一、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 春秋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代。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较前有了明显的发展;周世的衰微、诸侯的崛起和平民地位的提高,反映了阶级关系的变动;奴隶主贵族内部发生了分化,出现了新的封建性的贵族与天子争权争势,产生了新兴地主阶级和独立的商人基层等;随着宗法礼制的衰落,诞生了新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新成文法。与此相适应,整个社会思想,尤其是政治、法律思想空前活跃起来。各个阶级、阶层和不同社会地位的政治家、思想家都对这种社会大变动表明自己的看法,各种思潮纷纷出现。 在春秋时期的法律思想中,最有时代特点的是主张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进行变革的革新思想。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奴隶主贵族中的明智之士觉察到传统礼制的弊端,主张对旧法进行改革,并借创立新的法令;从旧贵族转化而来的新的封建贵族,急于扩大并巩固自己的特权,对传统周礼进行了新的解释,同时设置新法;而新兴的地主阶级,则代表着新的生产关系,要求废气传统的周礼,完全用新的法律治国他们要求改革和编法,但是具体内容却有很大差异。 井田制遭到破坏,郡县制逐步取代分封制,王权旁落,证券下落,宗法制日趋松弛,法治取代礼治,是这一时代的特点 二、 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由此引起的激烈的论争。 (一) 公布成文法的背景 在春秋以前,主要靠习惯法调整各种法律关系,后来出现了成文法,但是也不向人们公布,而是藏之于官府,不让人们知道什么行为是犯罪,犯了什么罪应该受怎样的刑罚。统治者所以要这样做,目的是便于他们为所欲为。说你犯了什么罪你就是犯了什么罪,处什么刑罚也是由他们说了算。这种情况到春秋时期就难以推行了。从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反对。他们要求把法律条文公布出来,根据法律条文的规定来保护自己的权益。这时,有些开明的旧贵族,也感到按照原来的旧模式也不能继续统治下去了,于是便顺迎了这种形势的需要,把法律条文公之于众。 (二)各诸侯国的公布成文法 1、子产铸“刑书”及叔向的反对 公元前536年,当时郑国的执政子产(执政是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宰相)。把法律条文铸在鼎上,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子产“ 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结果招致一场大风波,遭到一些旧贵族的反对,首先向子产发难的是晋国晋平公的太傅叔向。 叔向反对把法律条文公布出来,他曾给子产写信反对,说明过去先王为什么不把法律公布出来的理由:怕老百姓知道有法律,便有争辩之心,他们就不畏惧官府,你说他犯罪,他就要引征法律来为自己辩护,如果老百姓真要用法律来证明自己无罪,那还得了,老百姓就无法统治了。所以我听说:国家怕要败亡的时候,必然多改订法律。 2、赵鞅和荀寅铸“刑鼎”及孔子的反对 继郑国之后,过了二十三年,晋国的赵鞅和荀寅也把范宣子的刑法铸在鼎上“以宣示下民”,向老百姓公布。这件事被鲁国的孔丘知道后也起来反对。他说:晋国恐怕快要亡国了,因为他们把所有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完全破坏了。老百姓知道鼎上有法律条文,你说他犯罪,他们就要拿条文跟你对证,他们就不会尊重官府了。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一破坏,国家也就不能治理了。 3、其他诸侯国公布成文法 此外,春秋时期,郑国的邓析还把法律条文写在竹简上,史书上叫作“竹刑”。邓析虽然被旧贵族杀害,但他的竹刑却被采用。 这时,晋国还制定了“被废之法”、“常法”,楚国还制定了“仆区法”、“茅门法”等等。 4、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重大历史意义 首先,它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这也正是叔向责难的主要依据。叔向说,过去先王们都是根据事物的轻重来定罪的,因为害怕百姓们又争执之心,所以不颁布刑法规定。如果百姓们知道了法律上的成文法规定,就不恭敬长上了。显然,采取这种秘而不宣的刑法原则,主要目的是使人民经常处于“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恐怖状态,以便于贵族们的独断专行。 而新刑书的公布,也恰恰在于使“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体现了春秋后期新兴地主阶级、商人和劳动人民保护私有财产、人身权利和执法公平的要求,使定罪量刑有一个公开、统一的标准。因此,公布成文法思想的提出,标志着罪刑擅断思想的动摇和法治思想的出现。 其次,它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明确肯定了法律对于限制贵族特权的重要作用。周礼强调“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规定了贵族与平民的不平等。春秋以来,“礼不下庶人”已被突破,所以叔向也承认对百姓们也应该“闲之以义,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但是,他强调对付百姓的主要方法是“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关键就是“议事以制,不为刑辟”。他认为公布了刑法,百姓知道贵族犯罪也同样处刑,刑罚的威力就减少了。 孔子在得知晋国赵鞅铸刑鼎的消息后,也认为此举的最大弊端是废除了“贵贱不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