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化学月考模拟摘要
1.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胆矾研碎 B.冰雪融化 C.酒精挥发 D.铁生锈下图是粗盐提纯实验的部分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3.谚语诗词中蕴含着科学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真金不怕火炼”是说黄金熔点很高
B.“众人拾柴火焰高”是指可燃物越多,着火点越低,越容易着火
C.“百炼成钢”与“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蕴含的化学原理相同
D.“满架蔷薇一院香”的原因是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加碘食盐”、“高钙牛奶”等商品。这里的碘、钙应理解为A.元素 B.单质 C.分子 D.原子
A.2Mg+CO2点燃2MgO+C B.2Na+2H2O=2NaOH+H2↑
C.Cl2+2NaBr=2NaCl+Br2 D.2Na2O2+2H2O=4NaOH+O2↑4. 现有等质量甲、乙、丙三种金属,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如右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均为+2价)。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 B.相对原子质量乙﹥丙﹥甲
C.金属活动性乙﹥甲﹥丙 D.甲﹥乙﹥丙在一个密闭容器中加入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3 5 20 7 ?反应后质量/g 10 5 8 待测 通过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测得反应后丁物质的质量为12gB.乙物质一定是催化剂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A B C D X 化合反应 纯净物 单质 化学反应 Y 氧化反应 混合物 化合物 分解反应
7.水电解的过程可用下列图示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来源:学.科.网]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 ④①③②
酒后驾车将受到法律追究。交警常用一种“酒精检测仪”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其反应原理为C2H5OH + 4CrO3 + 6H2SO4 = 2X + 2CO2↑+9H2O,据此完成8~9题。
8.反应中红色的转化为绿色的化合物X,则X的化学式为???
A.Cr2O3????????? B.CrSO3??????????? C.Cr2(SO4)3??????? D.Cr2S3
9.CrO3中铬元素(Cr)的化合价为
A.+6???????? B.+2 ???????? C.0 ??????? D.+8
10.家庭用煤经过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其目的是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C.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11. 3.0g某物质完全燃烧后生成4.4gCO2和1.8g水。则对该物质相关判断正确的是
A.该物质只含碳、氢元素 B.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该物质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D.该物质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1
12. 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13.如图,小试管中盛放着固体乙(足量),滴管中有液体甲,广口瓶中有少量饱和的澄清石灰水(试管底部浸没在澄清石灰水中)。当把甲溶液滴加到乙中,过一会儿可看到石灰水变浑浊了,U形管中的a液面降低、b液面升高了。根据以上现象请你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乙一定分别是稀盐酸和大理石 B. 甲、乙有可能分别是水和硝酸铵
C. 石灰水变浑浊,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D. 石灰水变浑浊,有可能是发生了物理变化
14.为寻找常温下能加速过氧化氢分解的物质,并通过实验比较它们的效果,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在四组对比实验中,效果较差的是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A.第一组同时实验,观察比较反应过程中两个气球体积的变化
B.第二组同时实验,观察比较反应过程中两者产生气泡的快慢
C.第三组分两次实验,看木条是否能复燃
D.第四组分两次实验,比较收集一定体积的气体所需要的时间15.右图二氧化碳性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移动铜丝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B.浸有石蕊溶液的棉花会变蓝
C.以用D.可以用铁丝代替铜丝来进行实验
16 下列个图分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