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复习资料
第一章1、《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2、《难经》是一部以问难形式探究医学理论的著作,相传为秦越人所著。3、《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4、《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5、根据毒性大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以寒凉温热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将药物分类。6、晋代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7、唐代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8、“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为饮食护理提供的依据。-------《黄帝内经》9、“养生十六宜”:即发宜多梳,面宜多擦,目宜常运,耳宜常弹,舌宜抵腭,齿宜数扣,津宜数咽,浊宜数呵,背宜常暖,胸宜常护,腹宜常磨,谷稻宜常撮,肢节宜常摇,足心宜常擦,皮肤宜常干沐浴,大小便宜闭口勿言。10、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施护。1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12、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指导疾病的治疗与护理,指导疾病的预防。13、五行中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第二章14、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是指脏腑显现于外的生理表现和病理现象。15、五脏:心,肺,脾,肝,肾。16、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阳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心阴不足,则舌质红绛干瘦;心火上炎,则舌尖红,口舌生疮;心血淤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17、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作用。肃降,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18、脾主统血,具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其溢出脉外的功能。19、肝主疏泄:协调气血运行,促进消化吸收,调节精神情志,调理冲任二脉,主藏血20、肾中精气的生理功能概括为肾阴和肾阳: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滋养、濡润作用的称为肾阴,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21、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22、卫气的主要功能: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温煦脏腑,润泽皮毛;调节肌腠开阖,控制汗液的排泄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23、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第三章24、经络: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第四章:25、六淫:风寒暑湿燥火。26、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伤阳位。善行是指风邪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27、暑是夏令的主气,有明显的季节性。28、瘀血病证的特点:疼痛,肿块,紫绀,出血,舌质紫暗,脉涩或结代。29、升降失常: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第五章30、神色:眼神最为重要。31、五色主病: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黄色—主虚证,湿证。赤色—主热证。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瘀血证。32、舌诊脏腑:舌根—下焦—肾,舌中—中焦—脾胃,舌尖—上焦—心肺,舌旁—肝胆。33、舌质:望舌色,淡白舌,红舌,绛舌,紫舌。望舌形,老嫩,胖大,瘦薄,裂纹,齿痕,芒刺。望舌态,强硬,痿软,震颤,歪斜,吐弄。34、咳嗽:咳嗽是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咳声重浊有力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无力多为虚证。35、嗳气:古称“噫”,亦为胃气上逆所致。36、寒热: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37、疼痛性质:痛如针刺甚或刀割为刺痛,多属瘀血;痛而有胀感为胀痛,多为气滞;疼痛不剧,但绵绵不休为隐痛,多为精血亏虚,或阳虚有寒。38、常见病脉与主病: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证。数脉—主热证。复合脉又称相兼脉,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病脉同时出现的脉象。第六章39、表证:表证是六淫,疠气,虫毒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卫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证候的概括。40、表证的护理:表证即使出现高热,亦不宜冷敷,以防毛窍闭塞,邪无出路,引邪入里,加重病情。41、肺阴虚: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痰中带血,甚则咳血,风寒犯肺,咳嗽,痰稀色白,风热犯肺,咳嗽,痰少色黄粘稠,鼻塞。42、肝火上炎: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急躁易怒,不眠或噩恶梦纷纭,胸胁灼痛,便秘尿黄,耳鸣如潮,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43、肾阳虚:P69。第七章44、预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45、治疗与护理原则:治病求本(病治异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扶正祛邪,相因制宜,调整阴阳。46、五味的作用:辛—能行,能散,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开窍,化湿等作用。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