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全国卷高考41题剖析
第一部分:全国卷41题的特点 青岛市一模第41题 尹宝云教授在《现代化的通病》一书中写道,在任何国家里,现代化进程都是一个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利益斗争和社会动荡的痛苦过程,这些问题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在变化和发展,意味着静态的、停滞的传统社会结构正在解体。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对尹宝云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从中国近代史中选取事例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尹宝云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或者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总结: 41题变化的是 “材料”,“问法”,“考察的知识点” 41题不变的是 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 本课小结 祝愿同学们在今年高考中金榜题名! 谢谢聆听,欢迎指正! * 以不变应万变——破解全国卷41题 青岛17中 李子男 高考第41题呈现的特点 1、重在创新,年年“变脸” 2、历史学科能力的集大成者 3、命制多与史学前沿动态相联系 4、基本是开放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 5、难度系数大 年份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湖北平均分 6.24 3.13 2.85 湖南平均分 3.35 4.52 5.55 2.30 2.85 湖北难度值 0.52 0.26 0.24 湖南难度值 0.26 0.38 0.46 0.19 0.24 全国文综卷(Ⅰ)41题平均得分 青岛市一模考试平均得分3.895 《考试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 ? Ⅰ Ⅱ Ⅲ 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调动和 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描述和 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论证和 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2010年新课程卷】 材料三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13分) (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2·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2011年新课程卷】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1·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2012年新课程卷】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11·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2013年新课程Ⅰ卷】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0·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