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诗词鉴赏3
秋波媚 【宋】陆游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释】
①高兴亭:在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今属陕西)任上时)西北,正对当时在金占领区的长安南山。
②角声:行军打仗用的鼓角之声
③烽火:古代边防措施,于高峰处建台,镇守士卒于敌炬,白昼举烟,夜间置火,警视军民作好防御和迎敌准备。后又有每日处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高台:本处指高兴亭。此指报前线无事的平安烽火。
④筑:古代的一中弦乐器
⑤酹酒:把酒洒在地上的祭祀仪式。
⑥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均是唐代长安的名胜)
赏析
作为一位爱国诗人,陆游的诗作虽是笔力寻常,却有非凡意气。所以读陆游诗词,不可不知人论世,查其意旨。
陆游一生坎坷,极少被用,其主战思想为当权者所不容。而此词则作于他一生中少有的受到任用的时期。当时他在南郑担任军务,身着戎装,往返前线,前方有利的形势、军队壮阔的生活以及自身抱负的得以发挥,使此时的他充满了豪情壮志。于是初秋登高,遥望长安南山,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豪气干云的《秋波媚》。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上片前二句写边城秋景,作为全词底色。何为“秋到边城”?秋者,秋风也。风起而知秋。秋风里含着边角哀声,这是听觉。“烽火照高台”,简单一个“照”字显得格外明亮大气。烽火冲天,高台屹立,这是视觉。一视一听,边意浓重,倍显苍凉悲壮。是为底色。接着二句则是作者于高兴亭中的活动。高唱歌,痛击筑,登高喝酒,好不痛快!直截了当的场景描写大开大阖,毫不做作之余,还暗点易水送荆轲故事,与下文暗合。
上片无甚采处,本词匠心多在下片。
饮酒乐甚,身心已疲,作者静静地伫立在栏杆前,北望长安南山。南山,即终南山,曾是多少人吟诗的对象啊。可如今暮云遮月,暗不可见,正如中原大地仍沦贼手。正在此时,善解人意的暮云竟让开一角,放得月出,好一轮南山明月!南山可见,长安还会远吗?想那城外灞桥烟柳,年年可还抽枝?城南曲江诸亭台池馆,可是不再有人游玩了。明月啊明月,你既多情邀我,我又安忍不赴?灞桥,曲江,多少年来不见文人雅士,也该等急了吧?不要紧,我这便挥师北上,一鞭直渡,复我大好河山!
前二句,运用拟人、反客为主、移情于物、情景交融等法。明明是作者心系南山,却偏说南山明月无限多情。后二句,运用拟人、反客为主、想象。明明是作者渴望收复山河,却偏说山河等待游人游览。赤子之心充溢于字里行间,作者对国家的一片赤诚令人不禁为之感染。
这首词以形象的笔墨和饱满的感情,描绘出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情调。词中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韵味。
鉴赏
① “悲歌击筑”这一典故在词中的作用:
原于《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
②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一句的深刻含义.
灞桥在长安附近,此句是说诗人仿佛真地看到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显示了诗人期盼能够北伐胜利的心情。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秋天,陆游四十八岁。当时他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在这一时期当中,陆游积极向宣抚使王炎献计献策,前方的有利形势以及军旅中的实际生活激发起作者收复长安的强烈愿望。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关心战事的进展、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与陆游其他诗歌一样,词里洋溢着浓厚的爱国激情。
上片写登高酹酒。开篇二句描绘西北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边地前线的雄浑画面,为诗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个十分开阔的背景?悲歌三句,诗人正面出场,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展示出诗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一是悲歌击筑,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二是凭高酹酒,这里不只是奠祭为国捐躯的将土,更重要的是预祝收复长安,获得全胜。此兴悠哉一句,无保留地抒发了这一壮志豪情,并引出下片。
下片写遥望长安,期待胜利。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幕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作者高兴地发现,原来漂浮的暮云不知何时已经散去,展露出十六日晚上分外皎洁的明月,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