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简爱作者
简爱作者
简爱作者 阅读精选:
《简爱》作者简介
《简爱》作者夏洛特·勃朗特,她有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恩·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简爱》作者简介[由Www.DuanMeiWen.Com整理]
夏洛特·勃朗特,19世纪著名英国作家、诗人,世界文学名著《简·爱》的作者。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在那里,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之后她曾作家庭教师,最终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夏洛蒂·勃朗特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恩·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阅读精选:
夏洛蒂·勃朗特的故事
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夏洛蒂·勃朗特
她是一个执著的女人,全身心的付出不为名利,只因热爱;
她是一个与孤独为伴的女人,荒原的苍凉和亲人的离去让她在寂寞中痛苦绽放;
她是一个与美丽无缘的女人,就像生长在荒原上的一朵微不足道的石楠。
她无力在现实中反抗,只好委托她的主人公在作品里反抗:以作品里的抗争来消解现实中的懦弱,以作品里的幸福来消解现实中的悲惨,以作品里的平等来消解现实中的不平等……直到《简·爱》这部独树一帜的传世之作为众多的读者所青睐时,人们才记住了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夏洛蒂·勃朗特。
她从荒原先
夏洛蒂·勃朗特于1816年4月21日出生于英国桑顿的一个牧师家庭,她是这个家里的第三个孩子。两个姐姐玛丽亚·勃朗特和伊丽莎白·勃朗特分别出生于1814年1月和1815年2月。紧之后勃朗特家唯一的男孩布兰韦尔也出生了,之后还有两个妹妹艾米莉和安妮。夏洛蒂和她的这两个妹妹就是之后文坛上所说的勃朗特姐妹。
夏洛蒂的父亲帕特里克·勃朗特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他学过打铁,做过织布工人和布商,凭着自身的才智再加上机缘的巧合,出身寒门的帕特里克有了进入剑桥学习的机遇,并于1806年拿到了学士学位,毕业后被封为教区牧师。夏洛蒂的母亲玛丽亚·布兰韦尔是一个身材姣小、颇有情趣并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在勃朗特牧师因工作原因携全家迁往哈沃斯之前,这还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
1820年,勃朗特一家迁到了哈沃斯的牧师住宅,当时的夏洛蒂只有4岁。谁也没有想到,正是在哈沃斯,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一系列不幸的打击使她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先后失去了她的母亲和五个兄弟姐妹;也是在那里,她爱尔兰人能言善辩的天性几乎被消磨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沉默和羞怯;也是在那里,荒原的空旷和苍凉使她远离了世俗的喧嚣,也远离了漂亮的礼服、热闹的舞会、豪华的大厅、气派的马车这些物质的诱惑。只有思考,对自己、对亲人、对自然、对宗教和对社会的思考和冥想成了她终生的伴侣。
没有可爱的玩具,没有漂亮的衣服,没有温馨、快乐的家庭氛围,也没有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呵护,总之,一般好处上的幸福童年与夏洛蒂无关。工作认真而负责的勃朗特牧师显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照顾孩子们,而太太病逝以后,勃朗特牧师更多的时候愿意一个人呆在书房里做自己的事情。独特的家庭氛围使勃朗特家的孩子要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沉静得多,儿童惯有的喧闹在牧师住宅并不常有,孩子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那就是大家围坐在一齐小声地读书。这种童年就开始的读书训练对他们之后的写作,个性是勃朗特姐妹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哈沃斯不是一个很适宜居住的地方,那里经常阴雨绵绵,或被大雾笼罩着,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阴冷、潮湿的。尤其是漫长的冬季,连续不断的大雪覆盖了小镇,整个哈沃斯仿佛进入了亘古的冬眠。荒原的景色更说不上是如诗如画,强劲的大西洋海风终年横扫,使得那里的天空时而阳光普照,时而又乌云滚滚、阴暗潮湿。长期居住在那里的约克郡人不自觉地就受到它的影响,情绪也总是随之起伏。这种环境带来的感受显然也融入了夏洛蒂的血液之中,无论是从她自身的生活,还是从她的一系列作品之中,我们都不难发现这种环境的变化对她的深刻影响,一种挥之不去的荒原意识,流淌或渗透在她的字里行间。
离群索居的生活造就了约克郡人独特的性格,作为其中的一员,夏洛蒂也明显地感染了当地人的那种性格气质:独立、直率、对世事的淡然和把感情埋藏在心底的深沉,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有着必须程度的保守。生活在小镇上的人们很难意识到自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这个社会,也许,他们的一些生活方式、个别思想已经和那里的石屋一样,由于经历了太长的岁月而变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