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脏相关学说:中医学术对五行学说的发挥和创新
五脏相关学说:中医学术对五行学说的发挥和创新
【关键词】nbsp; 五脏
nbsp;nbsp;nbsp; 五脏相关学说是探讨五脏系统之间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在疾病过程中互相影响的相关联系机制,并以这种相关联系的观念指导疾病辨证论治的学术理论。邓铁涛教授自20世纪中叶首倡“五脏相关”学说以来,积五十年学术研究的深刻体悟和丰硕临床经验,结晶升华成为颇为完善的学术理论,既体现中医认识生命活动机制的独特观念,又有效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堪称继承与发扬中医学术的典范。学者有将五脏相关学说等同于五行学说在藏象理论中的运用,未免牵强、片面而不能把握其精义。诚然,五脏相关学说渊源于《内经》与基于五行学说的“五脏相通”理论,但更概括《内经》之后两千年来中医学术的发展与创新,克服了五行学说呆板固定的模式,内涵更为丰富精湛、灵活生动,更贴切于临床辨证论治实践。本文拟对五脏相关学说的学术渊源及其与“五行—五脏理论”不同之处作粗浅探讨,借以发现这一学说的蕴涵及其学术意义。
nbsp;nbsp;nbsp; 1nbsp; 五脏相关学说的学术渊源
nbsp;nbsp;nbsp; 五脏相关学说是对《内经》以后的中医学术理论的总结和升华。《内经》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不仅提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素问·玉机真脏论》)的理论原则,而且构建了以五行为框架、以五脏为主干的藏象系统,并根据五行生克理论说明五脏系统之间的资生制约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即以五行为中介,建立了五脏与七窍、五体、五声、五志等以及与自然界五方、五味、五色、五音、五气(风、热、湿、燥、寒)的对应联系框架,指出了五脏系统之间的相生、相克(相胜)规律。又如《灵枢·本藏》有“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三焦膀胱”之说,而《玉机真脏论》等篇则论述了疾病情况下五脏之间的生克传变关系,这些有关五行—五脏相关的理论奠定了中医藏象学说的学术理念和基本内容。《难经》继承《内经》五行—五脏系统观,并通过五脏各主“声色臭味液”(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又各有“声色臭味液”(如:肝液泪,心液汗,脾液涎,肺液涕,肾液唾)等论述,提示了五脏配五行,而每一脏又各包涵五行的学术意蕴。
nbsp;nbsp;nbsp; 张仲景在创立外感热病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同时,亦将《内经》、《难经》的五行—五脏理论运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之中,其在《金匮要略·脏腑先后病脉症》篇中治未病“治肝补脾”之说,即秉此立论。托名华佗撰写的《中藏经》,进一步发展了五行—五脏说,并以之作为辨治疾病的纲领,作者单位: 510407 广东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nbsp;nbsp;nbsp; 该书不仅在《生成论第三》篇提出:“故人者,成于天地,败于阴阳也,由五行逆从而生焉。天有阴阳五行,人有血脉五脏”,“五脏五行,相成相生,昼夜流转,无有始终,从之则吉,逆之则凶,”而且书中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二篇专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死生逆顺脉证之法”,立论多秉自五行—五脏生克关系,中医脏腑辨证之法,殆即由此而确立。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除了卷十五中专论五脏六腑病候,以之作为阐述各种证候机制之基础外,又于卷二十一论述脾胃病诸候,颇显重视脾胃之学术思想。北宋医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从五脏论治小儿病证,不仅奠定后世儿科学说的基础,且其中“肝病胜肺”、“肺病胜肝”等又从病机角度丰富了五行—五脏相关理论。
nbsp;nbsp;nbsp; 在金元时期的学术创新中,五脏相关理论亦得到长足发展,其著名者除张元素《医学启源》在五行—五脏理论基础上建立起以五脏为中心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体系之外,更值得一提的是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李氏为了强调突出脾胃在脏腑生理及疾病辨证论治中的重要地位,于《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肺之脾胃虚论”、“安神养心调治脾胃论”、“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五脏之气交变论”等章节,以脾胃为中心,阐发五脏之间的相关关系,其内容既有秉自五行—五脏理论者,亦有不少超出五行框架之外,开启了深化认识五脏相关复杂关系的新思路。
nbsp;nbsp;nbsp; 明清以来,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辨证成为辨证论治内伤疾病的基本纲领。随着学术的发展和临床经验的淀积,医家在继承五行—五脏理论的同时,发现相对固定的五行生克制化关系难以全面、准确解释脏腑之间的复杂生理病理变化,启发临床辨证论治思维,于是超出五行生克的理论框架而有所引申发展,如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脏腑》提出“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命门相通”的“五脏穿凿论”;赵献可《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T∕CACM 1066.2-2018 中医治未病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2部分:标准体系.docx VIP
- 技术服务措施及保障措施方案.docx VIP
- 新媒体环境下的微博营销【文献综述】.doc VIP
- 2021钻床工考试-初级钻床工考试(精选试题).doc VIP
- 化工企业双重预防机制.pdf VIP
- (铁总计统〔2017〕177号 )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铁路建设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和费用管理的指导意见.pdf VIP
- 深圳新桥街道万丰社区大朗山片区城市更新项目.pdf
-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如何创新与实施.docx VIP
- 大航海时代OL陆战技巧学习指南.docx
- 集中式山地光伏电站方阵区直流电缆敷设技术要求.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