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南部桑蚕丝织经济历史考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太湖南部桑蚕丝织经济历史考察

太湖南部桑蚕丝织经济的历史考察内容提要:明代中叶以后,太湖南部的苏嘉湖地区逐步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具有明确结构和合理布局的桑蚕丝织区域经济体系。生丝的生产和输出中心逐渐整合到了地处湖、苏交界的南浔一一震泽一线;丝绸的生产和输出中心则最终整合到了濒临嘉、苏交界的盛泽一地。考察这一区域经济体系形成中行业区位格局整合的历史过程,对于思考今天的区域开发与发展不无启发。 关键词:太湖南部 桑蚕业 区位格局 一 太湖南部蚕桑丝织经济系统中行业区位的形成及其动态发展过程与这一地区蚕桑丝织经济在空间的发展过程有着密切关系。宋至明清,蚕桑丝织业逐渐由西部的湖州向东部的嘉兴与苏州拓展,如嘉兴的蚕桑重地在明前期还弱于湖州一带①苏州吴江的蚕桑业至清前期还只是在与湖州接壤的西南局部较为兴盛。即便是湖州的蚕桑丝织业在府属地域内也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表1统计了宋至明前期湖州府属六县夏税中丝织品的数额,一定程度反映了蚕桑丝织业在这一地区的发展脉络。表中的数据表明,宋代湖州的蚕桑丝织业重心位于地处西北的长兴县,元代移至南部的德清县,明代则移到了东南的归安和乌程县。明代以前蚕桑业在地域上的这一发展过程与归安的菱湖和双林最早成为这一地区的丝织中心完全吻合。 人明以后,湖州归安和乌程的蚕桑丝织业也渐次兴盛起来。归安“诸乡统力农,修蚕织,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湖业蚕,捻棉为紬尤工。”②菱湖镇更是因此而兴盛起来,遂为归安雄镇,“正嘉隆万间,第宅连云,阛阓列螺,舟航集鳞,桑麻环野,西湖之上无隙地无剩水矣。”③并逐渐由植桑饲蚕发展成为蚕丝生产和销售中心,万历间“丝有合罗丝、串五丝、经纬丝,属县俱有,惟出菱湖洛舍者第一。”④入清以后,菱湖依然相当程度地保持着这一优势“国朝……,商贾繁凑,丝业尤甲一邑,设有主簿驻扎。”⑤ 归安双林镇,在明弘治时就已是“商贾聚集之处,”⑥成化时更是“四方之商贾咸集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弘治]《嘉兴府志》卷之2《土产》。 ② 《归安唐志》,[同治]《湖州府志》卷29。 ③ 《新湖州府志》转引[光绪]《菱湖镇志》卷1《疆域》。 ④ [万历]《湖州府志》卷3《物产》。 ⑤ 《新湖州府志》转引[光绪]《菱湖镇志》卷1《疆域》。 ⑥ [弘治]《湖州府志》卷之4《市镇》。 贸易”于双林。①双林镇向以生产绫绢与包头纱著称。元时已有绢庄10所,自明“隆、万以来,机杼之家相沿比业,巧绌百出,有绫有罗,有花纱、绉纱、斗绸之缎。有花有素,有重至十五、六两者,有轻至二、三两,有连为数丈,有开为十方。”②人清以后,绫绢生产继续保持不衰,镇民仍“以织绢为上,习此者多而出息亦巨,机声鸦轧,晓夜不休。”近镇乡民,“沿双溪左右延袤数十里,俗皆织绢。”③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清代的双林成为继菱湖之后的又一个蚕丝生产和销售中心,乾隆时“丝有头蚕,有二蚕,有头二蚕。粗者多肥丝;细者名扁折,有清水经纬,有浆绫花纱经纬;最粗者名边丝,以其用为绌绢边卫也。端午前后,闽广客商聚贸于镇。”④并且“兼并邻近市镇所出。”⑤蚕丝的生产已大大超过了本镇蚕茧的供给量,“有往嘉兴曹王(庙)附近买茧缫丝者,亦有载茧来鬻者。”也有到乌青镇“另买经纬自织。”⑥周边市镇已成为其生产的原料地。终使清代出现了“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海岛,皆来市焉。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吴南诸乡岁有百十万之益”⑦的壮观景象。 表1 湖府六县夏税(丝、绵、绢、紬)比重表(%) 注:①、②、③、④、⑤、⑥分别代表其位次。数据来源于《湖州府志》卷8。 我们再来看嘉兴府的情况。嘉兴县南部的王店镇,又名梅里,明万历间就以织绸著称,“所织绸最著名,”有褚绸、褚绫、薛绸等名产。⑧清乾隆时“吾乡,……蚕丝之广,不下吴兴。”⑨城乡都有缫丝,“屋角青桑不复遮,村村轧轧响缫车。”⑩。崇德县的石门镇,在明末也已盛产生丝,“五月新丝满市廛,缫车鸣彻斗门边,沿流直下羔羊堰,双橹迎来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成化十一年]张廉:《重建成化桥碑帖》。 ② [乾隆]《湖州府志》卷14。 ③ [同治]《双林镇志》卷15《风俗》。 ④ [乾隆]《东西林汇考》卷4《土产志》。 ⑤ [民国]《双林镇志》卷17《商业》。 ⑥ 《双林镇志》卷15《风俗》。 ⑦ 唐甄《蚕教》,《皇朝经世文编》卷37。 ⑧ [崇祯]《嘉兴县志》卷17。 ⑨ [乾隆]《梅里志》卷7。 ⑩ 郑融《田家词》。转引陈学文《明清时期王店镇的社会经济结构》,《浙江学刊》1991年第3期。 客船。”桐乡县的濮院镇是当时丝绸生产的销售中心。早在元大德间濮鉴出万金建四大牙行,收购丝绸,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