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文化操作”看“文化研究”.
从“文化操作”看“文化研究”.
nbsp;作者按:此文曾投《读书》,被拒发,这是10多年的老读者第一次向《读书》投稿,这里重发,以此证明我这样的“市场知识分子”想在主流的人文媒体发表不同意见是多么困难,所以我特别珍惜“思想的境界”这样的网络媒体。
我看完《读书》1997年2期“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一组文章,心中颇感“别扭”,此前也读过文化研究者的文章,早想写篇文章表示“关注”,却迟迟未能如愿,一是忙于公司新迁,二是怀疑我这种“文化操作”者──也就是“文化研究”者所称的“白领”,在《读书》能否有发言权。这里提出的“文化操作,”完全是针对文化研究而言,没有任何考证,不敢轻易下定义。大体想法是,如果文化研究者研究的是大众文化,那么,文化操作者操作的也是大众文化,从文化研究者的文章来看,他们研究的是大众文化,而他们心中的大众,就是指中国今日的白领阶层。
笔者长期生活工作在广东,从事大众杂志的编辑8年,近8年下海,为太阳神、北大方正、李宁牌、ENVSION、NEC等做过一些CI、广告和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某些案例经常被“文化研究”者提及,那种感受可能像萨摩亚人看到人类学家米德介绍自己种族的专著。文化研究者凭什么代表文化操作者说话?或者说,文化精英有什么资格代表大众文化?我深信他们惯用的后殖民话语可以作最响亮的回答。
在有的文化研究者的文章中,“1993年是中国知识分子致命的年头”。“他们曾经拥有的知识在这一时刻已经全盘崩溃和失效。”因此,文化研究者们通常将1993年看成是中国大众文化从边缘走向中心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的文化研究正式诞生的划时代的一年。尽管他们承认自己曾经拥有的知识已经全盘失效,也提醒那些死抱传统知识和立场的人,不能以“俯瞰、不屑的精英姿态”看待大众文化。可是我们发现他们自己却在文化研究中仍然使用大量“失效”的知识,并且照样采用“俯瞰、不屑的精英姿态”。
我想,无论中国大众文化究竟何时从边缘走向中心,都不能根据文化精英立场转变的那一刻、知识“失效”的那一刻来定。人为地将1993年作为中国文化研究划时代的一年,更是标准的精英姿态。有的精英(韩少功)强调用非定量的方法来研究“大众”,认为“单是着眼于人口统计中的多数,并不能给大众赋予多少意义”。这种观点咋一看好像很全面,实际上仍然企图用精英眼光俯瞰大众。倘若大众文化果真具有巨大无比的时代力量,那么,大众的意义在于大众,没有人可以居高临下地给大众赋予尽可能多、或少的意义。尊重统计学的多数,是保证大众的声音不被精英“盗用”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制衡文化精英随意代表大众举手的最朴素的方式。我怀疑今日的文化精英即便很想尊重统计中的多数,也没有多少人真正掌握复杂的抽样调查技术,即便掌握了,又有多少人下得起功夫和成本进行操作?对统计学中多数的“偏见”,有可能是对陌生知识和技能的“敌意”。
文化研究者今天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尴尬局面。经历了一场对中国式的后现代思潮讨伐之后,这批精英(非前一批)深知再一次照搬西方的文化研究必然失去“市场”。可是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他们又不能不交代出一条文化研究的国际旅行路线:英国、伯明翰、对工人阶级文化的再度发现--gt;美国、作为跨学科、准学科的文化研究、多元文化论、后殖民理论及表意实践、关于公共空间的讨论及其族裔研究、性别研究--gt;第三世界、中国。这一条登陆路线再清楚不过了,眼见重蹈覆辄,于是立刻声明:“我们借重文化研究的名字,并借助某些英、美、澳大利亚以及其他亚洲国家文化研究的理论与经验,更重要的是尝试广泛涉猎当代文化现象。不是依据既存的文化研究或文化评论理论,亦非试图以中国文化现象印证西方文化理论,而是努力对丰富而复杂的中国当代文化作出我们的解答。直面九十年代中国社会转型对人文学科所提出的挑战,一个必须警惕的危险陷阱,便是再次创造或挪用一套全能的命名与玄妙的术语。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研究的前提之一,在于我们拒绝以理论的权威话语及“元话语”作为唯一或‘唯二’、‘唯三’有效范式。对于现象的丰富性与事实间的差异性的关注,要求我们间或需借助某种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及成果。(《读书》1997年2期11页)”
据我了解,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及成果20世纪80年代前在国内外已经十分成熟和丰富,问题就出来了:那些突然感到曾经拥有的知识全盘崩溃和失效的文化精英,1993年前难道并没有拥有过人类学和社会学知识?或者反过来说,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及成果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失效?
我宁愿相信人类学、社会学方法及成果并没有失效,并且真诚地希望文化研究者们能老老实实地、直接地而不是间接地采用社会学的抽样调查方法和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
也许,当今文化研究者第一步要做的事,并不是指责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什么是设计-.doc
-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doc
- 仁与艺..doc
- 仇富、仇贫和福布斯排行榜..doc
- 今天的语文课应如何上——谈新世纪的创新教育.doc
- 今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原名”问题——读陈智超、梁太济两先生关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书名的研究..doc
- 介入放射学辐射场剂量调查及防护设施的研制.doc
- 介入治疗在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应用.doc
- 介入治疗患者的自我护理指导及效果评价.doc
- 介入法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doc
- 从“文学的国语”到方言创作——四十年代方言文学运动的合理性及其限度.doc
- 从“民族的”到“世界的”——谈国际观众在接受中国舞台剧时的文化误读.doc
- 从“江船火独明”到“东风夜放花千树”——构建语文教学中师生间的“问题对话”.doc
- 从“污染物‘末端’处理”到“清洁生产”发达国家依法保护环境资源的理论与实践.doc
- 从“独化论”到“名教即自然”.doc
- 从“电视叫卖广告”论“电视叫卖语态”_0.doc
- 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史学的发展方向..doc
- 从“电视叫卖广告”论“电视叫卖语态”.doc
- 从“看见河岸”到《天鹅湖记》.doc
- 从“硬技术”走向“软技术”——一种生态哲学技术观.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