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伤寒论》方证看心理失调的中医学诊治
从《伤寒论》方证看心理失调的中医学诊治
【关键词】nbsp; 中医心理学; 《伤寒论》
现代医学意义上的心理学范畴,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中是一个重要的认知领域,在《黄帝内经》之中包含了大量的相关理论,无论是从“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对于人体心理状态重要性的阐发,到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相关“喜、怒、思、悲、恐”的脏属关系,还是从五行生克理论关于不同情志因素间的治疗与调护,到内涵庞大而丰富的“阴阳二十五人”理论对于“心—身”间关系的精辟阐发等等内容,无不反映了中国古先民对于“心理状态”与人体健康之间纷繁复杂关系的深刻理解与把握。《黄帝内经》对于心身间关系密切性的认识,也从理论基础上充分奠定了人体心理状态在后世中医药学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定位,后世医家及相关医学理论中,均不同程度的把心理状态作为分析病因病机,提高辨证论治水平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从而极大地丰富与完善了《内经》理论体系对于“心—身”关系的认知层次。
nbsp;nbsp;nbsp;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对“心—身”间的密切关系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其中不少条文,蕴含了大量关于“心—身”双调内容的辨证论治信息。值得注意的是,《伤寒论》六经辨治体系中所内涵的对于“阴阳”间胜复消长、交济互根关系与“心—身”疾病间相关性的阐发,更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极具实用价值的临床心理状态调治法则。
nbsp;nbsp;nbsp;
笔者认为,对《伤寒论》条文中有关“心理状态”调治的学习与研究,可以从包括“从阴”、“从阳”、“从阴阳”的“三从”原则的角度来把握。
1nbsp; “从阴原则”与心理状态调治
nbsp;nbsp;nbsp;
中医学对于“阴阳”这一概念,是建立在应象基础之上的,包括了对时间、空间及时空中各类法象的思辨与推演:其中,从时间角度而言,如“春夏、夜间、下午、后半夜”等相对时段;从空间角度而言,“北方寒水、南方燥金、下位、右位”等相对地域、空间;从物象而言,凡是“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等等相对状态,均属于“阴”的范畴,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从阴思辨”法象。在《伤寒论》中,诸如干姜附子汤证、茯苓四逆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证等相关条文均蕴含了“从阴”辨治“心理失调状态”的信息。
nbsp;nbsp;nbsp;
其中,干姜附子汤证符合“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患者的调治,综合脉证病机,本条文属于阳气大虚,阴寒内盛所致,这里“烦躁”二字反映了患者不能自我进行调整的心理状态,从现实情况考虑,这里的“烦躁”应须活看,因为基于病机的分析,可以断定,此“烦躁”绝非“烦无宁时,躁动不安”的病理征象,而当属精神极度疲惫、难以自调的心理状态反映,故取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取《内经》“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治法,以大剂辛热之品逐寒返阳,温煦心志,以收春暖阳回之功。
nbsp;nbsp;nbsp;
再如茯苓四逆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证,均在“阴盛”病机的大框架下,从不同的病变程度,不同的认识角度对于这一病型的心理失调状态、身体病变反映及其调治方法进行了补充与完善,限于篇幅,兹不赘述。
2nbsp; “从阳原则”与心理状态的调治
nbsp;nbsp;nbsp;
与“阴”相对,中医学中的“阳”范畴,在时间包括了“秋冬、白昼、上午、上半夜”等相对时段;在空间上包括了“东方木、南方火、上位、左位”等相对于地域与空间;从物象而言,又包括了“剧烈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等相对状态,从而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从阳辨证”法象。《伤寒论》中如栀子豉汤类证、白虎汤类证、大黄黄连泻心汤类证均从一定角度反映了这一思辨规律。
nbsp;nbsp;nbsp;
《伤寒论》提出,“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刷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忄农,栀子豉汤主之”。综合脉证病机,本条属于邪热乘虚客于胸中,不得发散,致使患者自觉胸中郁闷。故而,可以断定此证当属阳热偏盛,郁滞于上,以致于患者心烦意乱,不能自已的心理失调状态,故综《内经》“其高者,因而越之”、“热淫于内,寒以胜之”的原则,取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以成酸苦涌泄之势,发越郁火,清心安神,以收到改善心理失调状态的作用。另外,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大黄黄连泻心汤等汤证,均属于阳热偏亢,“心—身”状态失调,机体不能实现自我平衡所致。根据不同的失调程度、失调状态,分别可适合于按“从阳原则”进行辨治于不同的心理失调患者。
3nbsp; “从阴阳原则”与心理状态的调治
nbsp;nbsp;nbsp;
由于“阴、阳”间生克制化,对立互根关系的存在,无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