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白夹杂与书卷气
是“文白夹杂”还是“古朴高雅”?
——《鱼书》课堂教学札记
高中部 柯于贤
粤教版语文(必修2)的《鱼书》一文是篇文白兼及、古雅流畅、充满了书卷气的议论散文。教材把它编入议论散文单元显然别有深意。我想,一是为了增加学生对议论散文的理解,进一步把握议论散文“取材于生活,因事生理”的特点,二是为了展示不同风格的散文风采,让学生学习议论散文的不同写法。由于教材把它和与之风格迥异的《说不尽的狗》编在一起,共同作为议论散文的扩展阅读课文,所以我就设计了一堂比较阅读课,让学生自行研读,比较两文的语言、结构特色,以期延伸为学生的自主写作。
因为早读时学生预习过两文,所以一上课我就宣布了教学目标,先让学生看几分钟的书,然后讨论。刚刚梳理完两文结构,开始讨论两文的语言特色,就有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我不喜欢《鱼书》,不知道它有什么好学的。”学生们听了一愣,立马掌声雷动,叫“好”(或“牛”)之声不绝。我也吃了一惊,忙问:“你能说说理由吗?”该生又滔滔不绝:“我从情绪上排斥它,这还不是我一个人的意见,是代表了大家的意见。第一,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陈旧,远离我们的生活,激不起我们的共鸣;第二,这篇文章用了很多典故成语,文白夹杂,我们看不懂,读起来郁闷,作者是在矫揉造作,而后面的《说不尽的狗》幽默有趣,从容不迫,我很喜欢。”接着又是一阵掌声。我一听,就干脆来个现场调查,先不比较两文,让学生中不喜欢《鱼书》的举手。结果,50个学生中有42个表示不喜欢此文,而不举手的学生却都是喜欢写作、喜欢锤炼词句的。于是我就让两派学生讨论《鱼书》有什么好或不好,说“好”的学生说的基本上就是我想说的,也是教参中的分析,而不喜欢的也就是那几句话。其中穿插了许多对唐诗宋词、唐宋散文、文言文白话文的争论,甚至牵扯到了对同学语文水平的攻击。一堂课就这么争论过去了。
学生的直言不讳使我欣慰,但有这么多的人不喜欢《鱼书》却引起了我的深思。《鱼书》是篇美文毋庸置疑。它的切入点好,通过描述现代社会书信往返的各种现象,表达作者对人间真情的探寻,对崇高友谊的向往,对用书信卖友求荣的社会病态的批判,对现代人不屑写信的心理行为的惋惜及抱憾。感情细腻而淳朴,令人动容。尤为突出的是,此文老到,读来觉得古雅之风扑面而来。作者在流畅的现代汉语的行文中自如的穿插着文言词汇,不仅使所要表达的意思言简意赅,而且产生一种文雅含蓄的效果,使文章隽永意长。但学生们大多不喜欢它,又说明了什么呢?
我觉得,首先说明了现在的学生语文素养缺乏,文化积淀稀少。像《鱼书》这样的语言,是建立在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的基础上的,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的人读它,会觉得津津有味,意蕴悠长。因为他们读得懂它,他们熟悉其中的典故、成语,也理解这种文白兼及、长短参差又整齐的句式特点,自然会觉得节奏感强、文质俱佳,有种自然流畅的艺术享受。其实,有这种语言特色的大家作品有很多。像琦君散文、汪曾祺的散文、鲍昌的散文,甚至鲁迅、钱钟书、季羡林、余秋雨的文章都含有这种成分,而琼瑶的作品就更是古诗古词比比皆是。这些优美的文章文白相间,读来油然而生高雅之气,就是现在蓬勃兴起的“文化散文”中,几乎都带有这种书卷气。当然,也有一些作品文白结合得不好的,要么掉书袋,故作高深,卖弄才学;要么颠词倒句,语言含沙,读来咯牙。这就是文白夹杂,就是不好的文风。因为这种语言不流畅、不自然,确实给人矫揉造作的感觉。说到底,还是作家的修养的原因,作家的知识、文学的素养到了这一步,熏陶浸染所致,自然就会这样表达,也理解别人的这种表达;而没有了这种修养,却故意拾人牙慧,模仿造作,读来自然觉得别扭。《鱼书》很流畅,可学生否定了它,不在于它本不好,恰恰说明学生的文学素养不够。
至于说到《鱼书》的内容陈旧,远离时代,就更说明了学生对书信的生疏。书信确实在式微,现在的人们写信的确实不多了,而在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这些学生中,肯写信、会写信的人又是少之又少了。既然他们没有或很少有写信收信的经历,当然就不会有或体会到“家书值万金”的心情了。他们对古人或今人的写信收信的情感既已隔膜,当然对《鱼书》中用抒情的语调表达的情感不理解,再加上文字带有文言字句,他们就更加排斥了。这就如同排斥文言文一样,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就是因为看不懂它,如果能看懂,他们同样会喜欢看的。学生喜欢读许多优秀的且文字浅近的古代散文或传记,就是明证。
学生不喜欢《鱼书》,还说明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趣味偏离了传统的典雅淳朴的美文典范,而趋向于平易浅近甚至浅薄浮躁的搞笑性质的鄙俗的快餐式的阅读时尚。不是说当今的白话文章不好,不是说现今的文章普遍存在一种肤浅低俗、浮躁颓废的表达倾向,虽说其中也有指斥时弊、嬉笑怒骂的积极作用,但学生往往没有领悟到其中的深意,只是觉得好玩,就开始一味模仿、寻词摘句,搞起了专事搞笑的文字游戏,已求达到一种新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