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眼鏡熊对空间的利用
眼镜熊对空间的利用*阮向东(国家林业局环境和野生动物监测中心 北京 100714)鲁兆莉(国家林业局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 北京 100714)摘 要 作者于1996年秋在泽西动物园以一个眼镜熊家庭(2.2)对笼舍空间和活动设施的利用进行了研究。从1996年10月14日~11月16日,采用瞬间抽样方法,进行了40个小时(60个时间段,1 200次扫描)的行为观察。结果表明,所有的眼镜熊以同样的方式利用笼舍,对某些地点的利用超过其它地点,其中11%~17%的地点被过度利用,占活动时间的73%~86%。除成年雌性外,所有个体都利用所有的活动设施。然而,每一个体都有自己所偏爱的活动设施项目,如倒木、吊床、原木堆等。在外笼舍,幼体在不同的活动设施上停留的时间明显多于成体。本文就增强动物对笼舍空间的利用、活动能力、管理等提出了建议。关键词 眼镜熊 空间利用 环境优化眼镜熊(Tremarctosornatus)仅分布于南美洲,是熊类家族(Ursidae)在南美洲的唯一代表。其分布,北起委内瑞拉西部的安第斯山脉地区,向南穿过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达玻利维亚。一些未经证实的报道指出,巴拿马、巴西和阿根廷可能有少量分布[1,2]。与其它熊科动物一样,眼镜熊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从海拔200m的干旱仙人掌地区到干旱的落叶林、潮湿的雨林、云林,及海拔超过4 000m的无树荒原均有分布记录[1]。基于Erickson[3]对野外眼镜熊的调查结果,该物种被《IUCN红皮书》列为易危物种,同时也被《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为附录Ⅰ物种。长期以来,眼镜熊就在动物园里饲养,大部分眼镜熊饲养在北美和欧洲的动物园里,而且全世界的饲养种群数量和饲养单位数量呈上升趋势[4]。在南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动物园于1947年首次成功地人工繁殖了眼镜熊。眼镜熊出生幼仔死亡率很高,平均为28.71%±13.33%。全世界人工饲养种群总数不足200头,因此,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要良好地保持其遗传多样性仍面临十分严峻的问题[4]。尚需进一步加强繁殖领域的研究,才能维持其人工种群得以超过50~100年[5,6]。从1963年起,泽西动物园就开始饲养眼镜熊。由于动物对不同的环境存在不同的行为反应,所以笼舍设计对动物存在正面或负面影响。随着知识的进步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笼舍环境及对动物的饲养管理都必须做相应的改变。为确保这些改变对饲养动物产生正面影响,最佳途径就是通过行为研究,对环境变化进行充分的评价。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研究眼镜熊的空间利用格局,为更好地饲养管理和研究该物种提供基础资料。1 研究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动物 研究对象是饲养于泽西动物园的一个眼镜熊家庭。Barbara为成年雌性,1987年6月9日来自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现已对其采取避孕措施。首次避孕是在1996年6月6日,注射6.5ml Delvasteron;第二次是在1996年9月19日,注射7.0ml Delvasteron。Wolfgang为成年雄性,1987年10月15日来自德国来比锡动物园。Margot和Gerald均为Barbara和Wolfgang在1994年繁殖的后代。1.2 笼 舍 眼镜熊的外笼舍为267.0m2的草地,从前至后逐渐倾斜,三面围以2.7m高的围墙,墙上镶有14扇供游人观察的钢化玻璃窗。外笼舍的前部为一个面积32.5m2深1.5m的游泳池,大部分时间保持一半水深。内笼舍由三间不加热的小室(3.7m×3.0m×2.7m)组成,彼此有门相通,每室均有门与外笼舍相连。第一小室为哺育室,无窗户,研究期间一直关闭。第二小室的墙角砌有一个饮水池,装有双层玻璃窗户供游人观察动物,与外笼舍相连的门装有铁栅栏,动物无法进出。第三间小室主要用于饲养动物,地板上铺垫干草,供动物休息,墙上装有双层玻璃窗户,与外笼舍的门一直敞开。1.3 饲养管理 眼镜熊每日被饲喂四次,每次饲喂的时间大约在8点、12点、14点和16点,以早晚两次为主,中间两次饲喂配合一些与眼镜熊有关知识的宣传讲解。饲料成分主要是水果、蔬菜和合成饲料。为使眼镜熊尽可能多地活动、更充分地利用笼舍,饲喂动物时常把一部分饲料装置于原木堆、洞穴等处。 每日清扫笼舍一次,与早晨饲喂相协调。在清理内舍和外舍时,需将动物赶出和赶进。每清扫一次需要30~45分钟,这取决于动物的配合程度。每日更换湿和脏的干草,每周将干草彻底更换。1.4 数据采集 从1996年10月14日~11月16日,采用瞬间抽样法[7]记录每个个体在笼舍内的活动位置及对活动设施的利用情况。根据笼舍的具体特点,每天在两小时内进行观察,每小时观察40分钟,每隔2分钟扫描记录一次。每周6天,上午至下午共进行12个时间段的行为观察,代表动物一个完整的活动日。具体操作如:周一在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