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体诗词写作1.docVIP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旧体诗词写作1

音情之悲与词体之尊 ——李清照《词论》解读 一、撰述时间与词学渊源略辨 二、词史意识与尊体观念 三、悲音悲情与词的审美内涵 四、“故实”与词的富贵态 五、批评理念和批评方式的新变 六、余论:女性文学批评的困境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哂,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即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一、撰述时间与词学渊源略辨 《词论》原无斯名,在最早收录此文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晁无咎”条下以“李易安云”开篇。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十一“诗余”复引录其文,题为“李易安评”,文字略有出入,后人随缘其所论题为《词论》。《词论》大约创作于李清照与赵明诚屏居青州期间。夏承焘认为《词论》全文“无一语涉及靖康之变,我疑心是她早年之作”。这一时期李清照生活稳定,心境平和,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创作经验,有可能从创作提升到理论的层次。从《词论》论及的词人来看,从晚唐到北宋哲宗朝,重要的词人都有所涉及,而北宋后期的重要词人如周邦彦及其相应的“大晟词派”则未及论述,更未涉及靖康之难,所以综合来看,以写在北宋后期稍前的可能性为大。有学者推测作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亦可资参考。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词论》也可能写于南渡以后,甚至是李清照晚年。 在讨论《词论》作年的过程中,不少学者都注意到《词论》没有提到周邦彦这一现象,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周邦彦完全符合李清照的审美理想,而《词论》的写作又立足于批评,所以没有评论周邦彦是李清照有意为之。如夏承焘说:“她和周邦彦是同时代的作家,若拿她这些议论、见解来读周邦彦的《清真词》,却正是‘波澜莫二’。他们两人并不曾见过面,而创作道路却如此不谋而合!”日本学者青山宏也说:“李清照为什么在其词论中没有论及周邦彦?这是因为周邦彦的词正是满足了李清照认为的词的条件。”但实际上李清照如果真的奉周邦彦为词体正宗,则在散漫批评之余,借周邦彦来完整“立”出自己的系统观点,从学理上来说,也是可能的。李清照没有提及周邦彦,偶尔遗漏也有可能的,因为一篇“其来无端”的短文毕竟谈不上覃精奥思。刘勰《文心雕龙》全书没有涉及陶渊明,王国维《人间词话》没有评论李清照,在我们现在看来,也是匪夷所思的。起码陶渊明和李清照是不可能完全符合刘勰和王国维的审美要求的。有学者也提出没有提到靖康之变,也不能作为《词论》写于北宋的原因,因为李清照重点是考察词史发展中的体制问题,所以靖康之变没有提出的必要,至于南宋初期词人,在体制上已趋正轨,所以也可忽略。这一说法也经不起推敲,因为《词论》相当关注时代变化对词创作产生的影响,如评论五代词风云:“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又说南唐李氏君臣的词是“亡国之音哀以思”,评北宋是“礼乐文武大备”,凡此等等,都可说明,李清照对于时代转变与填词创作的关系是作为写作《词论》的一个基本视角的。像靖康之难这样的大事,如果在李清照的后期,是断无不写入的理由的。 论词之风,随词创作的兴盛而兴盛,北宋中期特别是元祐以后,苏轼及其门下弟子都喜欢谈词论词,有的三言两语在口间流传,有的形成书信、题词或序跋等短文

文档评论(0)

yingxiaorong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