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卫生服务中心中医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因素分析.docVIP

社區卫生服务中心中医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因素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區卫生服务中心中医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因素分析

重庆市巴南区南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原因分析 中医药是我国的宝贵财富,中医药多年来在治病防病、保健康方面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古代许多著名的中医扁鹊、华佗等都被广大人民所尊崇。解放后,党和国家对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都十分关注,近年来特别是在抗非典斗争中,中医中药发挥了很大作用。 谈起中医,很多外国人都弄不懂、想不通,为何中医不开刀、不服药,针灸上没有任何药物,居然也能治好疾病!的确,中医有它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的神奇功效有时是西医不可替代的。解放以前在农村,人如果患了病,就只能看中医。一个乡野郎中常常就地取材,利用一把草药,一根银针、一双手按摩便能治好村民疾病,造福一乡群众。民间多年来一直流传的许多土方、验方、偏方。这些小药方“简、便、廉、验、安全有效”,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防治能力才是正道。 不少地方老一辈中医老的老,走的走,年轻一代却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已经出现了中医青黄不接的现象,且大多中医都以退休返聘的形式继续在岗位上工作,基层中医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较为严重。绝大多数乡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都是以西医为主,根本不懂中医。而今,部分西医人员不但自己不学习传统中医药知识、对中医技术感觉非常陌生,而且常常讥笑指责中医药人员光凭摸一下手杆能看出啥子病?谴责中医人员与街头看相算命骗子有何异!可见这些西医人士的狂妄和无知。 我单位自1949年南泉公社卫生站成立,1970年—1971年医院搬迁至九龙坡区党校(即现南泉孔园处),1971年9月新建于正街32号,于今租赁在白鹤村,经历了一个甲子的春秋。目前的中医药人员共11人,占本单位医药人员总数的10%。其中中医人员8人,中药人员3人;学历上本科1人,大专3人,中专3人,初中及小学4人。职称上初级9人,无职称人2人。真正从事中医工作的人员仅有3人并且3人均为退休返聘,已经出现了中医人员断档。 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人员情况表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职称 所学专业 1 王祥远 男 54 中专 中医士 中医 2 周成 男 39 中专 中医师 中医 3 周永富 男 46 中专 中医师 中医 4 陈敬斌 男 26 本科 无 中医学 5 黎娜 女 25 大专 中药士 中西医结合 6 赵萍 女 27 大专 中药士 中药 7 熊凤梅 女 23 大专 助理医师 中西医结合 8 王才容 女 59 初中 中药士 退休返聘 9 周安元 男 57 小学 中医士 退休返聘 10 刘焱国 男 78 小学 无 退休返聘 11 李绍华 男 74 小学 中医士 退休返聘 出现以上原因,就我个人分析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原因 1913年1月,北洋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教育新法令》,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把“中医药”列在教育学科之外,只提倡专门的西医学校,引发了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第一次中医存废之争由此而起。 1929年,发生了著名的“废止旧医案”。当时的南京政府卫生部意欲实施废止中医的《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由此引发了第二次大规模的中医存废之争。而37年后,在“破四旧”中,被称为“旧医”的中医也未能幸免。 解放后,中国尚有50万名中医,在当时“学苏联、改造旧医”的国家指示下,按照苏联医学教育模式,建立起我国的高等中医教育体系,直接将西医的培养模式引入到中医教育当中。但是,按照西医模式培养出来的20万名中医,缺乏临床经验,不会看病。中医走到今天急需抢救的地步,与上个世纪的那两次中医存废之争以及解放后“轻临床重理论”的医学院校培养方式不无关系。 二、政策原因 1.教育存在问题。部分中医院校为了多招生源,举办了许多看似走好实则无用的专业,现存怪现象就是中医学院不学中医,1/3时间学政治英语,1/3时间学西医。中西医课程比例不平衡、中医分流,不少中医院校,中医课程成了选修课,现在的医生名义上是中医学院毕业的,实际是中不中、西不西,教材也一样,编写于90年代初中期的全国中医学院第六版教材的中医门类受到广泛的指责,尤以经典为最,不伦不类,面目全非,老师难教,学生难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导邓铁涛说:现在的中医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从中专、本科教育到临床教学医院,从学士到博士,从医士到主任医师,西医有什么我们也都有。实际上,中医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很多,最要命是一些中医院校教学脱离临床实际,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在有些中医院校里占的课时越来越少,有的甚至成了选修课。有人甚至放言:怎么能拿1700年前的《伤寒论》当教材?殊不知,四大经典是中医的精华所在,纵观历史,所有名医都是在熟读经典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科技发展,才有所发明创造的。但现在大部分中医学院的教师和学生不看名著。 中医的理

文档评论(0)

df9v4fz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