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叶酸自组装膜对304不锈钢的缓蚀作用 指导老师: 学生: 主要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三、技术方案 四、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五、可行性分析 六、研究创新点 七、研究计划及进度 一、研究意义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大量金属的广泛应用,金属的腐蚀和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于铁、碳钢、铜、铝等较活泼但在工业上广泛使用的金属,研究它们的防腐问题更有实际意义。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采用自组装技术在不锈钢表面制备叶酸自组装膜,将自组装膜组装到不锈钢表面。 ◆采用电化学方法分别在0.5mol/L的盐酸、硫酸和3.5%的氯化钠溶液中测试自组装膜的缓蚀性能,确定最佳组装时间。 2、研究内容 ◆将叶酸分子组装到不锈钢表面。组装时间分别为2h、4h、6h、8h、10h、12h、14h ◆采用交流阻抗、极化曲线对制备的自组装膜的腐蚀电位、腐蚀电流、电荷传递电阻等电化学参数进行测定。研究不同组装时间对自组装膜缓蚀效果的影响。 ◆采用XPS、XRD和SEM等分析技术对自组装膜的结构、膜的成分和缓蚀效果进行表征,从而证实有机物分子在电极表面的吸附行为。 三、技术方案 四、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钢铁表面易氧化,因此对不锈钢电极表面的前期处理是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不锈钢结构的特殊性,含的成分太多,在其表面组装比较困难,所以自组装膜的缓蚀效率可能不会太理想。拟通过延长组装时间和改变组装温度解决。 五、实验的创新点 2013-12-01至2014-1-10 文献调研,文献在20-30篇,并做读书笔记,同时进行开题答辩。 2014-02-25至2014-12-30实验研究阶段,要求实验系统、数据充分、记录详实、及时分析和处理实验结果、每周与指导老师讨论至少1次。 2015-01-11至2015-03-10 撰写结题论文并办理相关事宜,按指导书要求执行 2015-04-02至2015-06-14 论文评阅与答辩事宜 选取了N-乙酰-L-组氨酸 、Nα-苄氧羰基-L-组氨酸和N-芴甲氧羰基-3-三苯甲基-L-组氨酸三种组氨酸衍生物。 组氨酸衍生物结构分析 组氨酸含有多个潜在的活性位点,包括咪唑环N原子、羰基O原子、氨基N原子等都可以和金属成键。在分子结构中,咪唑环的π键会加强分子与金属表面的相互作用。 N-乙酰-L-组氨酸结构和组氨酸相比,多的一个乙酰基可能增加其空间位阻。在Nα-苄氧羰基-L-组氨酸结构中羰基O原子、苯环π键会加强分子与金属表面的相互作用。N-芴甲氧羰基-3-三苯甲基-L-组氨酸中芴甲氧羰基中的共轭π键、三个苯环的π键可能会加强分子与金属表面的相互作用。 谢谢! * 自组装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表面成膜技术,它是利用有机缓蚀剂分子在金属表面发生定向吸附,自发形成排列紧密、高度有序的单分子膜。该单分子膜的存在可有效防止溶液向金属表面的迁移和传输,从而对基底金属起到保护作用。 实验前用砂纸将电极打磨至镜面光亮,并用蒸馏水和无水乙醇清洗,吹风机吹干备用。 自组装膜的制备 将准备好的不锈钢电极浸泡在一定浓度的缓蚀剂溶液中,根据实验要求改变相应条件。 电化学测试 用蒸馏水清洗组装好的电极,吹干,放入腐蚀溶液中进行交流阻抗和极化曲线的测试。采用三电极体系,大面积铂片为辅助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 自组装膜的表征 用SEM、XRD、XPS等表征自组装膜的结构和缓蚀效果。分子模拟的方法探讨其作用机理。 304不锈钢电极的制备 根据理论选取需要的多种有机缓蚀剂,并组装到钢铁表面。 改进自组装技术路线,在钢铁表面上组装多种缓蚀功能分子膜(至今在钢铁上的研究工作很少)。 量子化学计算,分子模拟的方法应用于自组装膜的研究中,把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六、研究计划及进度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