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腐真菌
第一章、混凝
混凝是通过投加某些电解质使水中的细小颗粒相互聚集形成絮状大颗粒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水中粘土和细菌等悬浮固体的存在性质和状态,以利于后续工序的去除过程。简言之,混凝是指从加药开始,直至最终形成絮凝体(俗称“矾花”)的过 程。混凝阶段主要是去除水中的悬浮物体和胶体,此过程由凝聚和絮凝两个阶段构成,它决定了水中悬浮杂质颗粒聚结程度、颗粒成长的质量及其降解特性,是水处理工艺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是颗粒脱稳及其聚结的前步,此时胶体颗粒间的斥力由于物理的或化学的某种效应而部分地去掉,其扩散层被压缩,ζ电位降低,从而使得胶体颗粒可能粘结在一起的现象或过程。简言之,凝聚是指加药后胶体失去了聚集稳定性(简称“脱稳”)并通过胶粒本身的布朗运动进行碰撞聚集而形成尺寸较小的“微絮凝体的过程絮凝顾名思义,是水中投加大量或过量的混凝剂之后,脱稳颗粒直接或间接地相互聚结生成呈“絮状”的大颗粒而进行卷扫、沉淀分离的过程,该过程紧接着凝聚过程进行。简言之,絮凝是指“微絮凝体”再通过机械或水力搅拌进一步聚集在水处理工艺上与之相对应的两个阶段分别为快速混合和絮凝。凝聚与絮凝这两个阶段仅是人们在研究混凝机理时,为了方便解释胶体颗粒脱稳沉降的现象、原因,便于定量定性描述、分析而提出的。这两个名词在概念上可以划分得很清楚,但在实际的水处理操作运行中,在混凝时凝聚与絮凝这两个阶段的间隔是瞬间,几乎是同步发生的。对产絮凝性物质微生物的研究,最早见诸报道的是1953年,Butterfield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1株细菌,该菌的培养液具有一定絮凝能力。1971年Zajic和Knetting[7]从煤油中分离出1株棒状杆菌,该菌可分泌对泥水具有絮凝作用的多聚物。1975年,JunjiNakamura等[8]对214株微生物进行了分离筛选,最终得到19株产絮凝剂的微生物,包括细菌5株、放线菌5株、霉菌8株、酵母菌1株。1985年,HironkiTakagi等对他们分离出的Peacilomycessp.I-1产生的絮凝剂的研究表明,对各种微生物细胞均有絮凝沉淀作用,并且可以除去溶液中几乎所有的悬浮颗粒,如血红细胞、碳粉、纤维素、硅藻土等。1986年,RyuichiroKurane等发现红平球菌S—1(R.erythropolisS—1)菌株产生的絮凝剂NOC—1,能很有效地去除畜禽废水如猪尿和粪便等。 我国对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4年王镇等筛选到83株絮凝剂产生菌,其中絮凝活性最高的4株分属于芽胞杆菌属(SporolactobacillusGC3)、节细菌属(ArthrobacterSB6)、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SB8)、气单胞菌属(AeromonasGC24)。4株菌在生长过程中均可产生胞外絮凝物质,在最适培养条件下的絮凝剂产量为0.5~0.9g/L。1998年孟琴等利用其实验室废弃微生物制备出一种生物絮凝剂,分别以BSA溶液、果汁溶液、泥土混浊液为研究对象,其絮凝效果优于作为对照的其它4种常用絮凝剂。1999年黄民生等用GCI培养基从底泥中分离出3株产生高絮凝活性的微生物,所研制出的微生物絮凝剂对高岭土及土壤悬浊液和碱性染料废水均有良好的净化效果。邓述波等[13]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了高效絮凝剂产生菌A—9。实验结果表明,A—9所产絮凝剂(培养液)的絮凝率随粘性的增加而提高,处理效果明显优于目前常用的聚合铝、聚丙烯酰胺等化学絮凝剂。程金平等经实验得出,培养液中絮凝活性分布及活性菌产生絮凝剂时的最佳条件,并指出微生物絮凝剂是由菌产生的而不是培养液具有絮凝作用。尹华等的实验证明,絮凝剂GS7的絮凝活性与菌生长量有一定的相关性。由此推测,GS7絮凝剂是由菌生物合成的,而不是由菌细胞自溶产生的,这与程金平等的结论一致。他们认为,在废水中加入一定量的二价金属阳离子有利于提高GS7的絮凝效率,显示离子参与了絮凝过程中的凝聚和絮凝作用。柴晓利等从废水、土壤、活性污泥中筛选到2株絮凝剂产生菌。初步确定均属氮单胞菌属(Azomonassp.)。废水絮凝实验表明,该菌种所产絮凝剂可絮凝各种水溶液中的悬浮物质。2001年刘紫娟等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到一株产絮凝剂的细菌A25,鉴定为巨大芽胞杆菌Bacillusmegaterium。絮凝剂的形成与菌体生长同步,均在10h达到最高值。该絮凝剂主要分布在发酵液中,另外还有一部分存在于菌体上。所产絮凝剂对供试的各种悬浮液和菌悬液都具有良好的絮凝效果。胡筱敏等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能产生高效微生物絮凝剂(MBF)的芽孢杆菌A-9,其有效成份为高分子多糖。絮凝实验结果表明,用MBFA-9处理高岭土悬浮液,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种类MBF,且不需添加Ca2+及Al3+等助凝剂,用量也仅为一般MBF用量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番基线施工方案.doc
- 《番禺人才专场.doc
- 《番禺区石楼镇莲花山莲花路改造工程总承包内部承包合同书.doc
- 《番茄太阳小学语文优秀教案.doc
- 《番茄栽培技术1doc.doc
- 《番茄花园GhostXpsp3电脑城极速装机版xp系统下载.doc
- 《疃里镇深化消防安全方案2011.doc
- 《疏散宽度计算商店餐饮办公展览小结.docx
- 《疏密、大小对比设计作品剖析.doc
- 《疏浚工程编制规定及定额说明1997.doc
- 多点监督与特征融合校准:目标检测算法的创新与突破.docx
- 南宁市门诊HIV_AIDS患者抑郁状况剖析与影响因素探究.docx
- 医疗过失犯罪中客观归责理论的精准适用与深度解析.docx
- 南宁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docx
- 清解瘀毒胶囊对脑出血大鼠血红蛋白毒性作用及机制探究.docx
-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农村小学教师培训:现状、问题与突破路径.docx
- 泉州开发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基于区域经济与市场环境的分析.docx
- 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度耦合及中国战略抉择.docx
- 分布式信号波达方向 - 时延联合估计算法的深度剖析与创新探索.docx
-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精神传播的创新变革.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