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docVIP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

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 皮连生 ? 研究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皮连生一直致力于学与教的理论在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这是在国际上认知革命的强大影响和国内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强力呼唤之下展开的。   (一)国际背景   20世纪50~60年代,在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等新兴学科的推动下,心理学界也发生了一场重要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突出之处是一改过去行为主义只研究外部行为的弊端,转而探究人类大脑内部的信息加工活动。心理学史上将这次变革称之为“认知革命”。认知革命导致了“认知心理学”的出现,人类的大脑开始由“黑箱”变为“灰箱”。认知革命发生后,对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持久和深远的影响。在学习与教学研究领域,这一影响尤为明显。以前为行为主义者所不齿的思维、问题解决、推理等高级认知活动开始受到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已不满足于研究实验室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概念形成等课题,他们开始走出实验室,深入到中小学的课堂,结合具体学科内容的教学开展研究。国外认知革命的爆发和深化,给学习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国内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刚刚摆脱“十年动乱”的影响,百废待兴,各行各业急需大量专业人才。开发智力、培养人才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应在实现这一任务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而此时的教育心理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难以胜任这一工作。“文革”期间心理学被看成是伪科学,并被划为研究的禁区,因而“拨乱反正”后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大大落后于国外的发展水平。80年代初,我国的心理学理论基本上停滞于苏联的心理学水平上,对国外认知科学的最新发展及其对实践的影响知之甚少。理论上的滞后导致实践上的落后。当时我国各级师范院校中虽开设有心理学课,但由于其内容基本为普通心理学的体系,而且是来自苏联的心理学理论,授课教师很难将自己所讲的理论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学生更难以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由于心理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联系不是很密切,很多师范院校的学生觉得学了心理学没用,于是心理学竟成了学生不受欢迎的一门课。在这种情形下,构建理论上领先、实践上切合中国实际的教育心理学,就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   皮连生教授在密切地关注着这一问题,并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机遇。他从我国实际出发,密切关注国际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动态,在潜心研习的基础上,致力于教育心理学理论在我国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二、理论基础   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是在吸收国外先进的学与教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而创造出来的。在探索和形成的过程中,皮连生教授先后研习和吸收了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及安德森的知识分类理论。   (一)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对学校课堂上的有意义学习进行研究。所谓有意义的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非字面上的)联系。所谓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这些观念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某一方面,如一个意象、一个已经有意义的符号、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相联系着”。但奥苏伯尔又认为,课堂上的学习并非都是有意义学习,有时,本来可以进行有意义学习,却因种种原因变成了与之相对的机械学习。为此,奥苏伯尔又进一步明确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以确保课堂上的学习都能成为有意义的学习。这些条件分别是:(1)学习材料本身要有逻辑意义,即学习材料本身要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学习者头脑中要具有与新学习材料有关的原有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3)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的倾向。这就意味着,凡有意义学习,必须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若有一个条件未能满足,则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核心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奥苏伯尔称之为同化。根据新概念或新命题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构成的可能关系,奥苏伯尔区分了三种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的模式。(1)上位学习。当个体学习一个包容范围广的新命题,而几个已经形成的观念又可以归属于这个命题之下的时候,新的学习对原有认知结构构成一种上位的关系。这样,在原有观念(下位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摄程度或概括程度更高的命题,便是上位学习。上位学习是在归纳推理的过程中进行的,或是在当呈现的材料要以归纳方式组织或者涉及把构成的观念加以综合的时候进行的。(2)下位学习。当新的学习材料是认知结构中一个已建立起来的概念的特例,

文档评论(0)

lunwen197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