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致青年公民备课资料
致青年公民备课资料
2006年8月26日7:6
致青年公民
?盐城中学?孔奇
这是诗人郭小川1955至1956年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写的七首组诗中的第一首,也是一首颇具号召力、影响力的政治抒情诗。这首诗最初发表在1955年10月《人民文学》上。1955年,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诗人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写了这首词,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投入火热的斗争,勇敢地挑起建设祖国的重担,完成先辈未竟事业,为改造大自然、创造新生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原诗较长,选入教科书时作了删节,主要删除了与当时政治背景联系较多的内容。
第1节用称呼转变的方式,点明了题意。青年人的身份,不应该再称作“年轻人”,不仅因为“嬉游的童年”已经过去,更是因为已经成为“祖国的精壮的公民”,意味着青年人已不再是自然人,已经成为社会人,因而应该勇敢地担负起祖国、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
??
第2、3节号召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表明了全诗的主旨。诗人先以假设句委婉地告诫青年人不要一味单纯、天真,接着一转提醒他们应该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将会面临许多困难、挫折。经过这样的铺垫,第3节很自然地将诗歌推向第一个抒情高潮。诗人充满深情地表现了时代的特征,“它的每一秒钟都过得极不平静,/它的土地上的每一块沙石都在跃动……”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矛盾、斗争,也充满了激情、新生,火热的时代正召唤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而且这种“斗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人生意蕴,“斗争这就是生命,/这就是最富有的人生”。?
第4至6节,诗人从未来、历史、现实三个角度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主题。从未来看,时代的发展决定了青年人必须担负起重大的任务;从历史看,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还没有完成,青年人必须“加倍地英勇”,“以竟全功”;从现实看,祖国还处在贫穷落后之中,改变山河旧貌需要青年人双手、热情、意志和艰苦奋斗。虽然在半个世纪后看或许能指出一些时代的局限性,比如,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时,明显地强调“人定胜天”的思想,强调自然听从人类的命令而未能注意遵循自然规律等,但超越这些局限来解读,我们仍应肯定献身祖国建设、改变落后面貌的那种激情、那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一节从祖国和自我的角度提醒青年人明白:祖国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贡献给祖国的越多,我们的生活也就越光辉越广阔。在激越的情感中渗透着人文关怀,便于读者接受。
冯牧在《郭小川诗选代序》中这样高度评价郭小川的创作:“他的诗篇,他的歌,使我们看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使我们听到了时代前进的声音。”?
这首诗,恰恰就是那晶莹透亮的露珠,折射着时代的光辉。诗人以议论入诗,于感情汹涌中闪射出时代精神的光芒,使诗歌成为响亮的战鼓,时代的号角,因而受到青年读者广泛热烈的响应。可以说,化小我为大我,充满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洋溢着真挚的革命激情,这正是郭小川诗的灵魂所在。
在形式上,诗人采用了马雅可夫斯基阶梯诗的形式。诗句简短有力,节奏鲜明,有如阶梯一样的诗行排列,造成了热情奔放的气势。郭小川在《关于〈致青年公民〉的几点说明》一文中曾解释道:“我之所以采取这种所谓楼梯式的排列方法,私心倒不是想搬马雅可夫斯基的现成格式,恐怕主要是因为我不善于使用中国语言。为了表现稍许充沛一些的感情,我写的句子总是老长老长的,而如果把20个字排成一行,那读者一定会感到难念。”采用“楼梯式”排列,使诗充满了力度,增强了音乐性,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和谐统一。
当然,诗人当时正处于创作的爆发期,诗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存在议论多于描绘,思想多于形象的缺陷。
六月,我们看海去
诗是心灵的音乐。六月是青春的季节。我们在一群男女青年向大海奔去的脚步声中体味到青春的勃勃生机,同时也会发现,诗歌向我们展示的绝不仅仅是青春生命力的旺盛,它还向我们传达了青年人的一种探索精神,一种要去接受惊涛骇浪洗礼,让思想在风浪中成熟的青春和生命的渴望。
读诗,就是要在诗歌的节奏里品味出诗歌所承载的内在情感。艾略特曾经说过:“一个造出新节奏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感情,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六月,我们看海去》,似乎也创造出了新的节奏,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诗歌情感。
潘洗尘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其独有的风格外而引人注目。《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潘洗臣的重要作品,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节奏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读这首诗,我们要借助“听觉想象”体会青春的活力。诗歌一开始,“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小雨噼噼啪啪打在我们的身上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