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家枢要》[优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诊家枢要》[优化]

《诊家枢要》 元 滑寿仁甫著 皖南周学海澂之甫注 【序 天下之事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言简而尽事核而当斯为至矣。百家者流莫大于医医莫先于脉。浮沉之不同迟数之反类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抑亦以对待而为名象焉有名象而有统会矣。高阳生之七表八里九道盖凿凿也。求脉之明为脉之晦。或者曰脉之道大矣。古人之言亦矣。犹惧弗及而欲以此统会该之不既太简乎呜呼至微者脉之理而名象焉统会寓焉。观其会通以知其典礼君子之能事也。由是而推之则溯流穷源因此识彼诸家之全亦无遗珠之憾矣。 脉象大旨 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治。又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人脉急。性缓人脉缓。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男子尺脉常弱。女子尺脉常盛。此皆其常也。反之者逆。 左右手配脏腑部位 左手寸口心小肠脉所出。左关肝胆脉所出。左尺肾膀胱脉所出(命门与肾脉通)。右手寸口肺大肠脉所出。右关脾胃脉所出。右尺命门(心包络手心主)三焦脉所出。 五脏平脉 心脉浮大而散。肺脉浮涩而短。肝脉弦而长。脾脉缓而大。肾脉沉而软滑(素问心平脉累累如连珠。如循。此长滑之象也。心为肝子。脉不离弦。故仲景谓心脉洪大而长。肺脉涩短。是动力不盛。而形体铺宽也。) 心合血脉。心脉循血脉而行。持脉指法如六菽之重。按至血脉而得者为浮。稍稍加力脉道粗者为大。又稍加力脉道阔软者为散。 肺合皮毛。肺脉循皮毛而行。持脉指法如三菽之重。按至皮毛而得者为浮。稍稍加力脉道不利为涩。又稍加力不及本位曰短。(涩只是来势不勇。短只是宽软不挺。) 肝合筋。肝脉循筋而行。持脉指法如十二菽之重。按至筋而脉道如筝弦相似为弦。次稍加力。脉道迢迢者为长。 脾合肌肉。脾脉循肌肉而行。持脉指法如九菽之重。按至肌肉如微风轻柳梢之状为缓。次稍加力脉道敦实者为大。 肾合骨。肾脉循骨而行。持脉指法按至骨上而得者为沉。次重而按之脉道无力为濡。举指来疾流利者为滑。(濡是脉体之柔润非脉应指无力也。) 凡此五脏平脉要须察之久久成熟。一遇病脉自然可晓。经曰先识经脉而后识病脉。此之谓也。(五脏平脉病脉死脉。素问玉机真藏平人气象两篇。言之至详且密。此文所叙。乃从难经录出。其义未全。) 四时平脉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长夏四季脉迟缓。 呼吸沉浮定五脏脉 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其脉在中。心肺俱浮。浮而大散者心。浮而短涩者肺。肾肝俱沉。牢而长者肝。濡而来实者肾。脾为中州。其脉在中。因指下轻重以定五脏。即前所谓三菽六菽之重也。 【诊脉之道 凡诊脉之道。先须调平自己气息。男左女右。先以中指定得关位。却齐下前后二指。初轻按以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再重按消息之。然后自寸关至尺。逐部寻究。一呼一吸之间。要以脉行四至为率。闰以太息。脉五至。为平脉也。其有太过不及。则为病脉。看在何部。各以其部断之。 凡诊脉。须要先识时脉胃脉与腑脏平脉然后及于病脉时脉谓春三月。六部中俱带弦。夏三月。俱带洪。秋三月。俱带浮。冬三月。俱带沉。胃脉。谓中按得之。脉和缓。腑脏平脉。已见前章。凡人腑脏脉既平。胃脉和。又应时脉。乃无病者也。反此为病。 诊脉之际。人臂长则疏下指。臂短则密下指。三部之内。大小浮沉迟数同等。尺寸阴阳高下相符。男女左右。强弱相应。四时之脉不相戾。命曰平人。其或一部之内。独大独小。偏迟偏疾。左右强弱之相反。四时男女之相背。皆病脉也。凡病脉之见在上曰上病。在下曰下病。左曰左病。右曰右病。左脉不和。为病在表。为阳。在四肢。右脉不和。为病在里。为阴。主腹藏。以次推之。 凡取脉之道。理各不同。脉之形状。又各非一。凡脉之来。必不单至。必曰浮而弦。浮而数。沉而紧。沉而细之类。将何以别之。大抵提纲之要。不出浮沉迟数滑涩之六脉也。浮沉之脉。轻手重手得之也。迟数之脉。以己之呼吸而取。滑涩之脉。则察夫往来之形也。浮为阳。轻手而得之也。而芤洪散大长濡弦。皆轻手而得之之类也。沉为阴。重手而得之也。而伏石短细牢实。皆重手而得之之类也。迟者一息脉三至。而缓微弱皆迟之类也。数者一息脉六至。而疾促皆数之类也。或曰滑类乎数。涩类乎迟。何也。然脉虽是而理则殊也。彼迟数之脉。以呼吸察其至数之疏数。此滑涩之脉。则以往来察其形状也。数为热。迟为寒。滑为血多气少。涩为气多血少。所谓脉之提纲。不出乎六字者。盖以其足以统夫表里阴阳冷热虚实风寒燥湿脏腑血气也。浮为阳为表。诊为风为虚。沉为阴为里。诊为湿为实。迟为在。为寒为冷。数为在。为热为燥。滑为血有余。涩为气独滞也。人一身之变。不越乎此。能于是六脉之中以求之。则疚病之在人者。莫能逃焉(内经以滑为血少气多。涩为气少血多者。盖气盛而血不能壅之则滑血壅而气不能行之则涩也)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