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庄子《山木》[优化]
《山木》学习要点 一、了解庄子学说在华夏文化中的影响。 二、了解庄子所追求“乘道德而浮游”的境界。 三、了解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征,特别是文章中运用想象、夸张、寓言、神话、比喻等形象性手法来阐明哲学道理的特点。 四、了解庄子散文纵横开合的行文特征,把握其文思脉络,知道“材与不材”是贯串全篇的纲绳。 《史记》说庄子尝为蒙漆园吏。 据《史记》的记载庄子,姓庄名周,“子”是中国古代的敬称,是“先生”的意思,所以庄子的意思就是“庄先生”。庄子生活在宋国的一个叫做蒙的地方,那里靠近现在河南与山东交界之处。《史记》说庄子尝为蒙漆园吏。 “轴心时代说”—— 以公元前五世纪为轴,向上下延伸三百年,几个主要文明地区都出现了思想巨人,如西腊的亚里士多德、印度的释加牟尼以及中国的孔孟、老庄。 庄子思想体系十分庞大 天道观、人生观、认识论、养生论 庄子为什么写作? 庄子的哲学是他对当前残酷社会现实的思考,其目的还是在于要解决身处现实社会中的芸芸众生的生存困境。 动乱时代 战争频仍 《庄子》表述的中心 《庄子》的中心,是探求个人在黑暗的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解脱和自我保全的方法。 庄子曾反复地从空间和时间上论证人与天地相比,只是很微末渺小的颗粒,根本不足道。这是一种悲观然而又是异常深刻的人生哲学。 “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知北游》 《则阳》——蜗角之争 “乘道德而浮游”——逍遥游 ——庄子的理想人生境界 徜徉 漫步 翱翔 自在 无所阻碍 “曳尾之龟”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秋水》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庄子妻死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 老聃死⑧,秦失吊之⑨,三号而出⑩。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11),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12),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13),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14),忘其所受(15),古者谓之遁天之刑(16)。适来(17),夫子时也(18);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19)。” “庄生梦蝶” 庄子将自我、个人变形而为蝴蝶,以喻人性的天真浪漫,无拘无束。象征着对个性自主、精神自由的向往。 智慧——老子 正直——孔子 快乐——庄子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感叹地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如此说来,先生自己的处世之道是怎样的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茫然无心之漫游就不是这样。既没有赞誉也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蜇伏,随时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情理,人类伦理的传习,就不是这样的。有聚合也就有分离,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作为就有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 .避患之术 苏舆云:“此亦庄徒所记,旨同与《人间世》,处浊世避患害之术也。”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 潜在前提 正如前面所介绍的,庄子并非仅陶醉于纯粹学理层面的思考,而是有着极为深沉的现实关怀,现实是残酷而惨烈的,他试图为世人提供生存之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