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散文欣赏[优化]
形散而神不散,文章文笔随意但词词句句都与主题中心有关。短小优美,生动有趣。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除诗歌、戏剧、小说、辞赋以外的所有散体文章,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因为这些文章,既是美好思想情操的载体,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沾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一直不知道,心的背面是什么。 也许是幸福,也许是伤口。 别人不了解,自己也许也不了解。 有人喜欢把快乐存在心的背面,在冷的时候,孤独的时候,转身看看,去感受昔日的温情,也许感到温暖,也许感到力量。然后,告诉自己,生命如此美好!走过去就有灿烂的阳光! 有人喜欢把伤痛留在心的背面,慢慢舔舐,也许,时间终于冲淡了一切,于是,庆幸自己当初没有放在心上,否则,剪不断,理还乱,欲罢不能,也许是忘不了,那就把它留在那里,寂寞的时候去凭吊,感受那,刻骨铭心的伤。忘也好,不忘也好,泪过无痕。 有人喜欢把幻想绘在心的背面,一个人的憧憬,精心地勾勒未来的蓝图,哪怕带着一点野心,一点狂想,有梦就有希望。 有人喜欢把另一个自己,藏在心的背面。 平时小心翼翼地活给别人看,而自己的骨子里,也许有另一个灵魂,偶尔“灵魂出窍”,把那个自己正过来,晒晒太阳,虚伪也好,没劲也罢,其实每个人都不想让人看穿,那就留个角落给自己。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西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夏日总是华美的,令人充满了回忆与憧憬。然而,在我的记忆里,夏日不只是一首清新的歌,也是忙碌与辛劳的代名词。 夏日是农家的“双抢”季节,割早稻,插晚稻,抢收抢种。季节不等人啊,当别人皆埋怨夏日酷热难熬之时,农人却独爱夏日之长,他们必须在冬至之前完成“双抢”的活儿。农忙时节,农家的孩子也不能闲着,也得加入到紧张的劳动中去。有一首诗描绘得生动:“昼出耘田夜绩麻,乡村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也种瓜。”每天清晨,当大地还在梦中沉睡的时候,母亲就把我和弟妹唤醒。我们得趁着天气凉快,多干些活儿。迷迷糊糊地走出家门,只见整个村庄为一层氤氲的轻雾笼罩,一阵雾霭迎面拂来,给人带来一抹凉爽,好不惬意。四下静悄悄的,远近的田野沉浸在雾色中,若隐若现。过了些时候,天边飘来了一片嵌着金边的云,雾渐渐变薄了,青山和田野在薄纱般的曙光中浮现了出来。田野也被镀上了金似的,谷穗儿黄澄澄的,排列得整整齐齐,宛若哨兵似的静静地伫立着,向辛勤呵护它们的人们致敬。置身于这幅清新、安谧的画卷中,人也变得神清气爽,轻松愉悦。 到了田野,一阵阵稻香随风飘来,到处都弥漫着成熟谷子的味道。我握起月牙般的镰刀,开始匍匐在沾满露水的稻田里忙碌起来。然而,没过多久,我就体会到了田间劳作的辛苦,渐渐地,陶醉乡村美景的那份兴致也消逝了。酷热驱走了凉爽,夹杂着一股野性向田野袭来,把我从沉醉的梦中惊醒。“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这可谓是在夏日的太阳下劳作的真实写照。早就读过那首《锄禾》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纸上得来终觉得浅,没有面朝黄土背朝青天的“躬行”,恐怕难解其中之深意。 整个冬天有风的夜晚,便有了小小的渴盼,不用大人督促,吃完饭就早早躺下,闭上眼睛,等待那箫声再次传来,心里对凄厉的寒风也喜欢起来。而每个有风的夜晚,那箫声或早或晚总会响起,颤颤的,深沉而幽怨。每每听起,只是觉得心也莫名的惆怅。不懂曲调的含义,脑海里却浮现吹箫的这个人,大概眉头微蹙,低着头,垂下眼帘,专注而感伤吧,或许,是一位饱经沧桑的男子,才吹的出这颤颤杳杳的曲调来。一个冬天因有了箫声,少年的心忘记了寒冷。那吹箫的人儿,大概只想倾诉自己的心声给自己听,却不知,在一个角落里有一个不懂曲的听曲人。 那之后,喜欢上了箫。虽然从没机会吹响它。在古典小说的描写里,在电视里的武侠片里,在诗词中思乡的吟诵里,总有深情的主人公于孤寂落寞时,吹响低回凄切,如泣如诉的乐调,声声呜咽,却憾动人心。而那吹箫人的心境,大概是那种无心无欲,旷绝千古的禅境吧。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