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本解读五年级上第一单元[优化]
《窃读记》文本细读及教学策略 上传: 康海燕 更新时间:2012-5-27 16:39:19 万千滋味窃读中
───《窃读记》文本细读及教学策略
文本细读
一、与作者对话。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9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坂,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在北京度过的25年时间,被林海音称作“金色年代”,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1948年8月她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文字。该书后来拍成电影,也改编成儿童绘本。
虽然作者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但是贫困的经济状况还是无法满足她那颗渴望读书的心,儿时的林海音每天放学后总是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去读书,直到天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书店。这篇文章记叙的就是她在书店窃读的体会。
二、与文本对话。
读了林海音的《窃读记》,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笔下孔乙己那“窃书不算偷”的话来。孔已己“窃”的是书,而本文作者“窃”的则是读,情趣上大相径庭。品读课文,我们会随着这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者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这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复杂感受,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课文以“窃读”为线索,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爱读书,但却没有钱买书,于是只好窃读。这就是林海音童年的读书生涯。窃读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阅读的小女孩,我们能真切体会到的是窃读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是担忧、恐慌和惧怕,是惊喜、快乐和满足,万千滋味均在窃读中。
具体可从这几方面体会。
忧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错……”(这是“我”的心理活动,说明了“我”对读书的渴望。“边……边……”说明了“我”的心早已“飞”到书店了。)
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这两句话写出了“我”矛盾的心理——希望人多有利于自己窃读,但又担心自己正在阅读的书很有可能被卖光。)
(这一自然段通过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突出了“我”对书的牵肠挂肚。书店里挤满了顾客,该是何等的嘈杂,对常人来说,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可真是糟糕!然而作者却因此可以“安心了”,从这安心中,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作者急匆匆赶来的路上那份没有言明的忧虑──忧人少,无人为自己做掩护,就会多一份尴尬和不安。但这份安心马上就被另一份“担忧”替代──忧自己没有看完的那本书不要卖光了。真是进也忧、退也忧,万般忧愁只为“窃读”那本书! )
急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一件月白的偏襟上衣,一条黑色或蓝色的百折布裙,齐耳的短发,浓黑的刘海下是一张秀气的面孔,这就是童年的林海音──清秀而文雅。但是,在这里,一个“踮”,一个“挤”让我们看到了前去窃读的小女孩那份小心翼翼,而那被弄乱又不顾得整理的短发和似无礼貌的“挤”入更是让我们看到了窃读的迫不及待。轻轻地,悄悄地,又偷偷地,只为窃得心爱的书。)
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从头来,再找一遍。”我们仿佛看到了那双清澈的大眼睛里写满了焦急,甚至可以听到她内心深处的祈祷──“千万不要被人买走,我好担心书中小女孩的命运……” “啊!在这里呢!”似乎能听到作者怦怦的心跳,能看到那双美丽的眼睛里闪耀着的兴奋、喜悦甚至有点贪婪的光。很短的句子,但却让人容易地感受到了一个“窃贼”得手的喜悦。于是,颤抖的小手伸向那里,急切地抓住书!)
贪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恶狼进食。我相信,除了林海音,没有第二个人愿意在两者之间划上等号。但是作者却这样自诩,在强烈的形象反差中,一种浓浓的读书情结淋漓地铺陈在大家面前──愿做饿狼也要追寻着书!)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