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术是对呈现方式的摹仿图文.docVIP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藝术是对呈现方式的摹仿图文

艺术是对图像主题呈现方式的摹仿 ——在图像意识现象学框架下解读文艺复兴人物造型方面的艺术成就 引言 胡塞尔将图像意识视为多层次意向相交叠的意向活动。图像意向比单纯的感知意向更复杂,它包含多重客体及对应的多层次意向。在图像性意向活动中存在三个客体,即“图像事物”(Bildding)、“图像客体”(Bildobjekt)和“图像主题”(Bildsujet)。“图像事物”是“感性显像的承载者”,如画框、画布和油彩等事物。“图像客体”是“代现着或摹像着的客体”,是显现出来的图像本身。“图像主题”是“被代现或被摹像的客体”,是存在于现实或幻想中的某事物。以莫奈的《睡莲》为例,白色的油彩是图像事物,睡莲的图形是图像客体,现实的睡莲就是图像主题。 只有当意识对准“图像客体”时才算真正进入图像意识,对“图像事物”和“图像主题”的意向分别属于纯感知意向和纯想象意向。“图像客体”的呈现奠基于对“图像事物”的感知、借助于对“图像主题”的想象,图像意识因而属于一种“感知性想象”。 “图像事物”与“图像主题”的感性存在形态是完全不同的,白色的油彩和现实的睡莲是截然不同的事物。图像能够对主题进行呈现要归功于我们的想象力,有了对现实的睡莲的想象,我们才能在对白色油彩的知觉基础上意向到睡莲的图像。图像意向区别于纯感知意向的关键就在于想象力的渗透,图像的呈现总是伴随着想象力的发挥。这是胡塞尔图像意识现象学的基本架构。本文将以文艺复兴高峰期的艺术作品为案例,借鉴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探索人物图像呈现的一些原则。 一、文艺复兴初期人物造型方面遭遇的难题 西方中世纪时期的艺术抛开了古希腊罗马艺术的规则,不再看重对事物形态的逼真呈现,而将重点置于对圣经故事的简洁叙述以及宗教情感的直接宣泄。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圣人们的体态样貌往往扭曲变形,作品力图以最简捷的画面语言渲染出最浓重的宗教情绪(图1)。 图1 《圣母与圣婴》 13世纪初 绘于意大利卢卡 到了十四世纪初,艺术创作的风尚开始发生变化。乔托(Giotto,约1267-1337)是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的第一代艺术家,他开启了一种新的绘画理念,就是使图像尽可能逼真地呈现出现实事物的本来面貌,从而启动了一场向古典写实主义艺术复归的革新运动。比起中世纪的艺术作品,乔托的画作(图2)呈现出更为准确的人体比例和更加坚实的明暗对比。在人物外形的逼真呈现方面,他的确迈出了一大步。 图2 乔托:《宝座上的圣母子》 在新的艺术理想的激励下,十五世纪初的大师们在两个领域获得重大突破。首先是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对人体结构的准确掌握为制造逼真人像奠定基础。其次是科学透视法的发明,这主要运用于绘画艺术,指导人们将三维空间中的物体及其空间关系按照一套精确的数学规则在二维平面中呈现出来。 我们可以想象这一代大师如获至宝时的激动心情,他们当时一定自信满满,以为藉此就能做出媲美古典艺术的完美作品。然而实践并非如他们意料的那样顺利,文艺复兴早期的人物形象尽管形体上准确了许多,却缺乏生气。对比乔托的圣母子(图2)与中世纪的同题材作品(图1),尽管前者外形更正确,但神态却呆滞了许多,情绪的感染力明显逊于后者。中世纪的作品不需要顾及形貌准确与否,反而在情绪的表现上更加自由。 乌切诺(Uccello,1397-1475)以研究透视法著称,最能代表其研究成果的作品《圣罗马诺之战》(图3)却是出了名的生硬。他迫不及待地把科学透视法的各项成果都搬到画面上,长枪的倾斜度、后臀蹶起的战马、散落在地上的兵器,这类细节从来不曾被如此准确地被研究并刻画出来,但是整幅画却没有动感,人和马都显得呆滞、僵硬,一切仿佛定格在一瞬间,动弹不得。 图3 乌切诺:《圣罗马诺之战》 另一位佛罗伦萨艺术家波雷奥洛(Pollaiuolo,约1432-1498)尝试让画面人物活动起来,给他们安排一些较大幅度的动作(图4),但并不太成功。人物的形体和姿态经过画家的精心观察和研究,被描画得十分准确,但是没有动感和生气,整幅作品缺乏扣人心弦的感染力。 图4 波雷奥洛:《圣塞巴斯汀的殉教》 同时期荷兰一位画家也在尝试表现方法的突破,这就是油画材料的发明者范艾克(Jan van Eyck,约1390-1441)。范艾克通过添加细节来提高图像的逼真度。在现象学的分析模式中,感知意向区别于想象或梦境中的意向的一个重要之处在于,唯有在感知意向中,对象的细节可以不断在当下直观中得到充实。范艾克正是抓住了感知意向活动的这一特点,在图像上尽可能多地描绘细节,当我们观看这些绘画作品时(图5),会出于细节信息的不断充实而感到惊喜,从而高度接近感知意向活动的状态。 图5 范艾克:《阿诺菲尼的订婚式》 他描绘细节(图6、7)的耐心令人惊讶,镜边框的纹饰、镜

文档评论(0)

sd47f8c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