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质谱操作交流
作者:shinejesseCID 英文是 collision-induced dissociation 碰撞诱导解离。通常在真空接口处调节电压发生CID现象,一般是去除溶剂,如果电压增大,也会产生碎片离子。这是一级质谱的原理。CAD collision-activated dissociation 碰撞活化解离。 做二级质谱时,应该是发生在Q2处吧,选择的母离子的进入Q2后 碰撞活化产生子离子,这个过程称为 CAD。我们用的API3200,CID指的是Q0里面的诱导碰撞的气体,CAD指的是Q3里面的诱导碰撞气体,也就是说,API里的CIDCAD都是指氮气。 ????还有一种叫作:源内CID在串联质谱还不普及的三年前,很多人夸大单级质谱的作用,比如:单级四极杆、LC-TOF、MALDI-TOF,说,液质你不是只看到分子离子峰么?你不是需要更多的碎片信息么?这里,我就可以做CID(其实是源内CID),给你想要的碎片。然后,他就拿一张标样的图,给你show一下,显示低电压时是分子离子峰,提高skimmer或orifice电压后,就可以得到碎片峰。后来,人们在真正实验中,认识到我们其实不是在做标样,液质的基质干扰和溶剂本底干扰很大,如果不分离出要的离子,直接作CID,会给出一系列不能解释的峰。所以,现在大家都喜欢LCMSMS了。在串联四极杆中,源内CID指在离子源内加一定的电压(Source CID),对化合物的离子化进行优化,可减弱溶剂加合离子的影响。对于Thermo的TSQ仪器,Source CID建议设置在8-12之间,此外加不加Source CID对信号影响应在20%左右,否则可能是仪器出现问题的征兆。源内CID不能取代LC-MS-MS(即真正的CID或CAD)作者:exw这位同学,你们的API3200有Q0,Q1,Q2,Q3这么多Q啊???我们的API4000这么只有Q1,Q2,Q3三个四级杆啊,CID和CAD都发生在Q2。源内CID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啊?这个说法与原来的PSD的概念有什么区别啊?作者:shinejesse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exw at 2009-9-6 11:22:这位同学,你们的API3200有Q0,Q1,Q2,Q3这么多Q啊???我们的API4000这么只有Q1,Q2,Q3三个四级杆啊,CID和CAD都发生在Q2。源内CID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啊?这个说法与原来的PSD的概念有什么区别 ... Q0是离子束在进入四级杆前的一个六级杆装置,相当于离子透镜。源内CID就是在离子源处的离子隔离法处,若电压高可以使得离子片段化。时可以调节的作者:yuzhan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exw at 2009-9-6 11:22:这位同学,你们的API3200有Q0,Q1,Q2,Q3这么多Q啊???我们的API4000这么只有Q1,Q2,Q3三个四级杆啊,CID和CAD都发生在Q2。源内CID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啊?这个说法与原来的PSD的概念有什么区别 ... PSD一般指post source decay(源后分解),一般都只在MALDI-TOF上实现,你们讨论的是QqQ吧。PSD不会在QqQ上实现的。PSD一般是指经过MALDI的解析与离子化后,会产生高内能的离子,这时与内能极低的气体(空气或氮气)碰撞后,导致的分解。虽然看起来与In-source CID很像(无法选择特定离子,都属于低能碰撞分解范围),但是实现的机理是不同的。QqQ没有用过,LCQ之类的EST-IT MS或者是一般的ESI-TOF上都有In-source CID功能,可能是由于专利或商标的原因,名称不尽相同,但是道理都是一样的。就是在离子刚刚产生后,在通过第一个Orifice时,加入一个低电压(几十到几百左右,不同仪器不一样,我的是ESI-TOF,最高在250V),使离子发生碰撞。产生碰撞的位置距离源很近或属于源的一部分,气压比较高。有时候不止一个Orifice,我的仪器就有两个Orifice可以调节。对于ESI来说,In-source CID可以去除cluster离子的产生,对于提高多肽或蛋白的单电荷离子的强度也有帮助。个人理解,有不正确的地方请指出,一起提高。作者:shinejesse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yuzhan at 2009-9-6 15:34:PSD一般指post source decay(源后分解),一般都只在MALDI-TOF上实现,你们讨论的是QqQ吧。PSD不会在QqQ上实现的。PSD一般是指经过MALDI的解析与离子化后,会产生高内能的离子,这时与内能极低的气体(空气 ... 但是in-source你说是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GPS控制网的布设方法.ppt.ppt VIP
- 公关语言学幻灯片.ppt VIP
- 2019版最新18项护理核心制度.docx VIP
- GPS静态网的布设.ppt VIP
- DB32T 2887-2016 曳引电梯钢丝绳电磁检测方法 .pdf VIP
- 《宁夏闽宁镇:昔日干沙滩,今日金沙滩》-中职语文高二同步课件精选(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pptx VIP
- 2025年5月18日河南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含答案).docx VIP
- 2025年5月18日河南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职业能力测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 VIP
- 数据挖掘教案.doc
- DB42T 2390-2025 城市更新规划编制技术规程.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