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牟宗三[精].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节 牟宗三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人。1927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9年升入本科,1933年毕业。后办过刊物,亦曾在书院教书。1942年入华西大学任教,1945年入中央大学任教,1947年任教于金陵大学和江南大学,1948年转入浙江大学。1949年到台湾,1950年入台湾师范学院任教,1956年任教于台湾东海大学,1960年离开台湾,任教于香港大学,1968年,由香港大学转入香港中文大学,1974年由香港中文大学退休,任教于新亚研究所。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政道与治道》、《中国哲学的特质》、《心体与性体》、《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现象与物自身》等。 1.道德的形上学 “道德底形上学”与“道德的形上学”这两个名称是不同的。……前者是关于“道德”的一种形上学的研究,以形上地讨论道德本身之基本原理为主,其所研究的题材是道德,而不是“形上学”本身,形上学是借用。后者则是以形上学本身为主(包含本体和宇宙论),而人道德的进路入,以由“道德性当身”所见的本源(必性)渗透至宇宙之本源,此就是由道德而进至形上学了,但却是由“道德的进路”入,故曰“道德的形上学”。(心体与性体,第一册,第140页,台北正中书局,1968) (西方哲学)大体或自知识之路入,如罗素与柏拉图;或自宇宙论之路入,如怀悌海与亚里士多德;或自本体论(存有论)之路入,如海德格与虎塞尔;或自生物学之路入,如柏格森与摩根;或自实用论之路入,如杜威与席勒;或自独断的、纯分析的形上学之路入,如斯频诺萨与莱布尼滋及笛卡尔……无论自何路入,皆非自道德的进路入,故其所讲之实体、想出有或本体,皆只是一说明现象之哲学(形上学)概念,而不能与道德实践使人成一道德的存在生关系者。(心体与性体,第一册,37~38页) 儒家自孔子讲仁起,(践仁以知天),通过孟子讲本心即性(尽心知性知天),即已函着向此圆教下的道德形上学走之趋势。至乎通过《中庸》之天命之性以及至诚尽性,而至《易传》之穷神知化,则此圆教下的道德形上学在先秦儒家已有初步之完成。宋明儒继起,则是充分地完成之。(从陆象山到刘蕺山,224页,台湾学生书局,1979) 宋明儒者依据先秦儒家“成德之教”之弘规所弘扬之“心性之学”实超过康德而比康德为圆熟。(心体与性体,第一册,10页) 此“性理之学”亦可直曰“心性之学”。盖宋明儒讲之中点与中点唯是落在道德的本心与道德创造之性能(道德实践所以可能之先天根据)上。……此“心性之学”亦曰“内圣之学”。“内圣”者,内而在于个人自己,而自觉的作圣贤功夫(做道德实践)已发展完成其德性人格之谓也。“内外圣王”一语虽出于庄子天下篇,然以之表象儒家之心愿实最为恰当。“外王”者、外而达于天下,则行王者之道也。王者之道、言非霸道。此一面足见儒家之政治思想。宋明儒所讲习者特重在“内圣”一面。“内圣”一面在先秦儒家本已彰显而成定型,因而亦早已得其永恒之意义。(心体与性体,第一册,4页) 但自宋明儒观之,就道德论道德,其中心问题首在讨论道德实践所以可能之先验根据(或超越的根据),此即心性问题是也。由此进而复讨论实践之下手问题,此即功夫入路问题是也。前者是道德实践可能之客观根据,后者是道德实践所以可能之主观根据。宋明儒心性之学之全部即是此两问题。以宋明儒词语说,前者是本体问题,后者是功夫问题。(心体与性体,第一册,8页) 宋明儒所讲的性体心体,乃至康德所讲的自由自律的意志,依宋明儒看来,其真实性(不只是一个理念)自始就是要在践仁尽性的真实实践的工夫中步步呈现的:步步呈现其真实性,即是步步呈现其绝对的必然性;而步步呈现其绝对的必然性,亦就是步步与之觌面相当而澈尽其内蕴,此就是实践意义的理解,因而亦就是实践的德性之知,此当是宋明儒所说的证悟、澈悟,乃至所谓体会、体认这较一般的词语之确定的意义。(心体与性体,第一册,169页) 道德即依无条件的定然命令而行之谓。发此无条件的定然命令者,康德名曰自由意志,即自发自律的意志,而在中国的儒者则名曰本心,仁体,或良知,而此即吾人之性体,即发此无条件的定然命令的本心,仁体,或良知即吾人之性。(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190页,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 它是涵盖乾坤,为一切存在之源的。不但吾人之道德行为由它而来,即一草一木,一切存在,亦即系属于它而为它所统摄,因而有其存在。(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191页) 2.智的直觉 本心仁体绝对而无限,则由本心之明觉所发的直觉自必是智的直觉。只有在本心仁体在其自身即自体挺立而为绝对而无限时,智的直觉始可能。如是,吾人由发布无条件的定然命令之本心仁体或性体之为绝对而无限,即可肯定智的直觉之可能。(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193页) 我与康德的差别,只在他不承认人有智的直觉,因而只能承认“物自身”一词之消极的意义,而我则承认人可有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