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课件:第30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ppt

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课件:第30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课件:第30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摘自2013年福建文综T38)《斯大林选集》中记载: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当时苏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施快速工业化战略。 提示: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 [史论归纳] 斯大林经济模式的特点、影响及启示 1.特点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2.影响 (1)积极作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②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命题分析] 方法1 从斯大林模式的内涵角度命题。苏联的社会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等都是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命题时经常考查背景、内容、特点和评价。解题时要全面获取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方法2 从历史反思角度命题。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但是其后期的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如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等,这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深刻的教训。解题时注意结合相关史实及历史教训分析。 方法3 从综合链接角度考查中美苏现代化模式的比较。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世界现代史上三种现代化模式,三者之间互有借鉴。解题时需立足不同的国情,进行多角度分析。 1.(2014·全国大纲,21)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突出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工业化有关,而从题干材料关键词“苏维埃制度……个体小农经济”可见斯大林指出的是当时苏联农业生产关系,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在此后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中逐步在经济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故B项错误;为满足苏联工业化对粮食、资金、原料等的需求,斯大林时期在农业方面实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故C项正确;“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3·课标全国Ⅰ,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料、准确理解、分析、判断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的解决谷物问题,据此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实行,排除B项;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尚未进行,排除C项。这一论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选择D项。 答案 D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基础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第30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考纲要求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 课标提示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①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②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③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