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课件:第31讲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知识点一 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2)赫鲁晓夫在动荡后上台,开始改革。 2.内容 (1)农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2)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 (3)政治:对斯大林个人崇拜进行批判,平反冤假错案。 3.评价 (1)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思考应用』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请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掘墓人“是指他是一个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守墓人”是指他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知识点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2.结果 (1)冲击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苏联的军事实力、综合国力增强,成为超级大国。 (2)20世纪70年代,改革逐渐停滞,苏联陷入困境。 『思考应用』 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说:“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为什么说“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 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过分追求稳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知识点三 戈尔巴乔夫改革 1.措施 (1)经济:制定“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 (2)政治: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影响 (1)苏联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 (2)1991年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3)“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 (4)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苏联完全解体。 『思考应用』 苏联解体后,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据此,谈一谈你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认识。 提示:(1)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 (2)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考向一 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比较 [史料研读] 史料一 《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俄]格·阿·阿尔巴托夫 史料二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1954~1960年,先后开垦4 000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史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1.史料一说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对斯大林的个人错误进行了批判。 2.史料二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措施即开垦荒地、扩大产粮区。由“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说明粮食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揭示出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没有取得成功。 3.史料三中三个阶段的增长率“8.4%”“7.1%”“2.8%”,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改革初期取得很大成就,但三个阶段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说明其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指出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提示: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脱离实际,盲目决策;农业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 2.根据史料三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提示:趋势:经济发展迟缓,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摘自2014年福建高考T22)1952年到1964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8单元第18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ppt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选修1第2单元近代中西方历史上的改革.ppt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选修2第2单元英、法、美的政治民主化进程.ppt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9单元第21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ppt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选修3第1单元两次世界大战.ppt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选修4第2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和亚洲觉醒的先驱.ppt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选修4第3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科学家.ppt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选修3第2单元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局部战争和和平与发展.ppt
- 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课件:专题自主学习课(一).ppt
- 高三历史人民版(全国通用)一轮复习课件:专题自主学习课(三).ppt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1化学发光分析法.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0分子荧光分析法.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2色谱分离过程.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5气相色谱仪与固定液.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4色谱定性定量方法.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6气相色谱检测器.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9液相色谱固定相与流动相.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7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8液相色谱仪器与类型.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3 原子光谱和分析光谱.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