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讲章二[精]
讲章二:先秦士人之精神特征 一、士人阶层的产生 1、从西周之士到春秋之士。西周是贵族社会或宗法制社会。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世袭。世卿世禄。士之子恒为士。)诸侯入侍天子即为卿大夫,天子之卿大夫至封地即为诸侯。士为最低贵族阶层,承担各种具体文武职事。(说文释“士”云:“士者,事也。”) 一、士人阶层的产生 春秋时代王纲解纽,周天子尚不及一中等诸侯,但整个社会的政治体制并无根本变化。只不过各诸侯都成为小天子而已。春秋三百年间,士阶层的社会地位以及社会职能并无重要变化。 一、士人阶层的产生 2、从春秋之士到战国之士。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由于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兼并与反兼并)日益激烈,其内部政治秩序也因之发生根本性变化。主要变化之一即为郡县制代替封建世袭制。 这就意味着贵族等级制的崩溃。 一、士人阶层的产生 在用人方面也主要看其才能而不看出身。(秦孝公时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用人唯贤。)于是大批贵族破产,沦为庶民。他们成为“游士”,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与农、工、商并列,而为“四民之首” 。 一、士人阶层的产生 3、道统与政统(或文统与政统)之分离。西周与春秋之时,所有贵族子弟均能在官学受教育(据《礼记·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宫,诸侯曰泮宫。”)。贵族们既是政权的持有者,又是文化知识的掌握者,文统(道统)与政统合而为一。春秋战国之际,破产贵族变而为游士,为生存计,他们开始利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授徒讲学,平民百姓也恰恰希望能通过学得文化知识而改变自己的身份,于是乎私学大兴与世。孔子、少正卯等可为代表。 一、士人阶层的产生 后来受过教育的平民百姓亦可为师(墨子、许行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知识分子阶层,这就是后来在两千多年中一直作为文化学术的创造者、传承者的士人阶层。 由于这个阶层的出现,道统与政统遂一分为二。此后两千多年中,士人阶层所承担的道统一直对以君权为核心的政统起着重要的规范、引导与制衡的作用。也正是这二者的矛盾冲突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生发展的主要驱力以及中国文化之特征的主要决定因素。 二、先秦士人阶层的精神特征 1、帝师意识(自尊自贵。在君主面前“高自位置,傲不为礼”) 例一:子思与鲁缪公(事见《孟子·万章下》)。 例二:颜 与齐宣王(事见《战国策·齐策四》)。 例三:郭隗与燕昭王(事见《战国策·燕策一》)。 二、先秦士人阶层的精神特征 原因一:政治多元化格局使士人拥有选择的自由“朝秦暮楚”、“楚材晋用”。 原因二:诸侯们为了生存与发展肯礼贤下士。 如魏文侯轼段干木之闾;齐国君主礼敬稷下先生;燕昭王以郭隗为师,等等。 原因三:士人的确有安邦定国之才 商鞅、百里奚、范雎、蔡泽相秦、吴起相楚、李悝相魏、范蠡相越等等,均使其国昌盛一时。 二、先秦士人阶层的精神特征 2、自我规范意识(成圣成贤、自我提升、自我塑造)。老庄孔孟杨墨之徒都有自己所恪守的人生准则,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二、先秦士人阶层的精神特征 3、以天下为己任。有天下意识,绝不囿于一家一姓之利益。君主是他们为达到自己之目的所必须利用的工具而非相反。 例如孟子想将齐宣王、梁惠王用为工具 二、先秦士人阶层的精神特征 4、以道自任。除以天下为己任之外,还表现为超越的乌托邦精神。 孔子的“吾与点也”;孟子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老子的“清静无为”;庄子的“心斋”“坐忘”等等。 二、先秦士人阶层的精神特征 总之,先秦士人无论是作为一个社会角色还是作为一个个体的生命存在,他们都拥有宏大的志向,而绝不肯做一个平平庸庸的凡俗之人,更不肯成为一个蝇营狗苟的追名逐利之徒。 二、先秦士人阶层的精神特征 参考书目:《庄子·天下》; 《荀子·非十二子》; 《韩非子·显学》; 司马谈《论六家要指》(《史记·太史公自序》);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钱穆《国史大纲》第一、二编。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子学时代》; 郭沫若《十批判书》; 钱穆《国学概论》第一、二章;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一、二部分。 * *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余英时 钱穆《国史大纲》 商务印书馆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 战国策校注 孔子 孟子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