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富林遗址断想EnYaoFinal.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富林遗址断想EnYaoFinal

广富林遗址断想 ——过去的上海人告诉今天的上海人 朱全弟? 李圆圆 那天,下着大雨,我们驱车到达松江广富林,踩着泥泞走过一条碎石路。远远望去,是一片开阔的田畴。路边田里,有几棵树兀立着,显得孤独而单调,虽然不可能是千年古树,但它作为古树的后裔站在那里,也在顽强而忠实地见证和护卫着广富林。 几经发掘渐入佳境 广富林遗址是当地村民在1958年开河时最早发现的。它的位置在广富林村北、施家浜河道的本身以及两岸。当时村民挖到古代文物后,1961年市文管会考古部组织专家进行试探性挖掘,时间不到一月,但遗址下层出土的文物被认为是典型的良渚文化。1977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广富林遗址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广富林遗址第二次发掘是1999年底至2000年初,发掘面积349平方米,从中发现了汉朝的大型建筑构件,这次发掘的收获除了大量的先人遗物,还发现这里有可能曾是上海最早的城镇。 第三次发掘在2000年底就进行了,发掘面积扩大到了500平方米。从考古学意义上来说:“收获极其丰富”。出土了经鉴定属于龙山文化类型的器物,留下了上海的先民同中原的移民一起生活的印记。 上海不是一个“滩” 广富林是一个村,如今在松江新城还有一条以它命名的路。广富林遗址的发现也在上一个世纪50年代初,曾经几度发掘,我们不是专业考古工作者,很难界定它开挖意义的分水岭。发掘是渐进的,有时候要积累起来,才能得出考古结论。我们只知道它是上海目前最大的田野考古发掘现场。 6月27日,我们在开挖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的现场了解到,广富林遗址被挖出,又被掩土回埋,2000年前后有一个高潮,那是有了两个发现,以后人们渐渐淡忘它了。考古不是时尚,现在已经因为信息快畅,借助传媒,不再封闭,那些属于极少数考古人员的“作业”同样广为人知。现场,我看见二十几根这样的柱子,知道是古迹。我还略知,泥土的不同颜色的覆盖层,一层可能标志着一个时代。更为稀罕的是,一口古井,保存完好,砖未移动,圆未变形,雨下得大,人下不去,否则朝深井里一探头,倒影上来,就是一种寻幽访古的成功意境了。 一片开阔的田野之上,又见几处绿色的树,不成林,但点缀着这块拥有沧桑历史底蕴的田野。遗址被挖掘,树根被留下;历史将重现,村民被迁出。假如身在繁华大上海的市中心,又怎能想象她的辖地和延伸,还会有这么一块古朴悠远的蕴含呢? 上海似乎需要历史的支撑,当然远不是开埠以来的近代史,广富林的遗存可以上溯至西周。中学时代,我喜欢读《东周列国志》,还知道一则典故:“东周欲为稻”。现在,我的思古之幽情可以就近降落在上海松江的这块土地上,一下子拉近了许多距离,也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雨越下越大,随着一声叫喊,在下面小心翼翼的人们便相互呼应着走了上来。我随着他们走近旁边的几棵大树下,现场一位负责挖掘的专业考古人员非常严肃地告诉我们,没有 他们的同意,不能拍照。当然,他们有他们的道理,但是光天化日之下要瞒也是瞒不住的。 这次3月27日开始发掘遗址,面积5000平方米是在核心保护区外面的保护区。当笔者在供职的《新民晚报》头版刊发信息、“焦点版”刊发通讯后不久,市文管会宣布:“松江广富林遗址抢救性挖掘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发现广富林文化之墓葬、房址、建筑遗存、稻壳和稻米、活动面等,以及一批重要的周代文化遗存和大量的古代文化遗物,刷新了多项考古记录。” 由此可见,上海不是一个滩,而是一个同样有着深厚底蕴的城市。(笔者在现场粗略地看到的墓葬,)我们都知道,有一种说法,遵循前人或是因袭洋人之误,上海是一个小渔村,习惯性地把上海叫做上海滩。从风靡一时的电视剧《上海滩》,到近年来一位外地来沪作家写的一部长篇《上海是个滩》,都向人们传递了这样一种定论。 然而,广富林遗址超过十万平方米大于人民广场的城镇轮廓,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上海的历史远比“滩”更久远。 我的进入只是“经过”,作为一个跑郊区的记者,无意中听说此事,并且听说不久电视台要进行现场直播。做新闻的一个“抢”字念头便本能地显了出来。“抢”不是单一的快的含义,也有缓急之分。至少,我们的步履所至,在一方方被挖掘的田野现场来回梭巡,看着冒大雨在下面劳作的人员,心头掠过一丝好奇和神秘感。 站在田埂之上,我看见5000多平方米的广富林遗址挖掘现场,300多名短期雇佣的民工在这里作业,他们当中有的来自松江附近的村落,远的则来自四川、湖南等地。我蹲下身子与挖掘人员交谈,一位40岁左右的汉子告诉我,他们是从陕西西安过来的,我由此得知,他们既非专业考古工作者,也不是一般随便拉来的民工。一天60元工钱,中午有一顿免费的午餐,每人都配发编着号的工作证、一天两次签到,可以说,他们是半专业人员,或者可以说是技术工种。我指着一处桩子模样的圆墩问,他回答是造房子的木柱子。一方方现场的遗存,以及一口完好的古井,这

文档评论(0)

haha8586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