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南美白对虾“偷死综合症”的病因分析及调控措施探讨.docx

【2017年整理】南美白对虾“偷死综合症”的病因分析及调控措施探讨.docx

  1.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年整理】南美白对虾“偷死综合症”的病因分析及调控措施探讨

南美白对虾“偷死综合症”的病因分析及调控措施探讨 ? 孙成波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52402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沿海各国的对虾养殖业蓬勃发展。南美白对虾以其肉味鲜美,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和抗病力强等优点,已成为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种对虾养殖品种之一。南美白对虾是我国最重要的引进品种之一,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2000年以来产量逐年递增,养殖区域不断扩大,2005年以来南美白对虾养殖业从南方的海南省发展到北方的辽宁省,从沿海地区发展到内陆,遍及全国24个省市。2005年中国养殖南美白对虾产量占到中国养殖对虾总产量的78%左右,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病害问题,自2001年以来,在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区域陆是令很多养殖户棘手的一个难题,给南美白对虾养殖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 一、“偷死综合症”流行特点及危害 “偷死综合症”又称“死底症”,虾农也常常称之为“偷死病”。本文称之为“偷死综合症”,主要是基于该病发生时的无明显征兆,而且造成该病的暴发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病原、环境胁迫、虾苗早期营养等多种因素引起。 该病主要发生在南美白对虾养殖的中后期,一般在养殖60天以后,而且发生在高温季节,通常气温30℃以上,水温达28℃以上,南方海南、广东和广西三省区暴发的高峰期一般在5到12月份,最严重在6到11月份,尤其在对虾蜕壳期间,而低温期和养殖前期一般危害不大。集约化养殖密度较高的虾塘发病率较半精养养殖模式高。发病对虾规格一般在80尾/kg-120尾/kg,发病初期,一般每天在池底可发现少量死虾1kg/池-2kg/池(有时在排水口或池塘的中央排污口发现),发病后期一次损失可达500kg/池-1000kg/池,在高潮期对虾大量蜕壳时往往死亡情况会加剧,若不加以控制,死亡现象会持续下去,直至对虾收获,累积死亡率高者甚至达到90%,个别池塘甚至绝收。 因为绝大多数“偷死”并不造成全池失败,表面看来危害不严重,但是直接结果可能造成虾池一定程度的减产,饵料系数偏高,有时高达2.0以上,养殖成本大幅度增加,尤其在目前对虾养殖业处于薄利期,会严重影响对虾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和积极性。 二、“偷死综合症”的形成的主要原因 1.病原生物 ⑴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syndrome virus WSSV) WSSV是对对虾危害最大病毒病,而且存在潜伏感染的特性,台湾的学者研究表明南美白对虾WSSV阳性感染为41%-63%,且不同家系,不同来源的南美白对虾对WSSV的敏感性有着很大的差异,而且感染WSSV的南美白对虾由于感染的病毒数量不同,很多感染少量病毒的个体不出现典型的白斑,只出现红体、黄鳃等症状,这给仅靠表面症状确诊 WSSV带来很多误区。另一方面在大规模养殖生产上,虾苗往往来源多尾亲虾,而且多是不同代幼体的后代,导致养殖对虾群体对WSSV的敏感性存在差异,造成对WSSV敏感部分对虾感染WSSV后出现死亡的现象。一旦出现偷死现象需要及时捞出死虾,以免造成大规模水平感染,造成全池失收的严重局面。 ⑵传染性肌肉坏死症病毒(Infectious muscle necrosis virus IMNV) 传染性肌肉坏死症病毒,最早在2003年于巴西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上发现,主要症状为:近尾部的肌肉呈现不透明,尾扇逐步性的坏死,尾部痉挛,造血组织肥大。 ⑶致病性弧菌 主要有致病性弧菌引起,南美白对虾受到外伤或饵料过剩造成生态环境恶变时,聚集在水体、底泥和生物中的弧菌能使体弱的对虾患病,病虾的内脏、肌肉及鳃体常出现肿胀、溃疡、萎缩,鳃丝变黄、变黑,虾体的透明度降低,体色加深,断须。同时对虾摄食量减少,消化道不饱满甚至空胃,运动能力差,行为异常,在池边浅水处不规则游动。病情严重时,对虾常在几十小时或几天内死亡,死亡率可达95%以上。在对虾养殖生产中,往往是病素和弧菌合并感染或继发感染。 2.环境胁迫 环境胁迫是指环境对生物所处的生存状态产生的压力,分为急性环境胁迫和慢性环境胁迫。捕捞、干扰、水质的突变可以引起急性环境胁迫,而水质逐淅恶化和高密度放养等会造成慢性胁迫。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程度的加深,海域环境资源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养殖对虾受到的环境胁迫日益严重,这些胁迫可使对虾产生应激反应,虽然这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持续处于应激状态,机体的免疫防御体系的功能会受到抑制,就会影响到其抗病力。养殖过程中,不注重虾池的水质管理和调控,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水质状况恶化,对虾的排泄物、残饵、池内有机物等在厌氧细菌作用下,蛋白质及核酸会慢慢分解,产生大量的氨等含氮有害物质,硫化氢、COD也逐步升高,水体富营养化愈来愈严重,水体悬浮物质含量愈来愈多,对对虾的危害也愈来愈大。 3.苗种因素 虾苗质量参差不齐,由于有

文档评论(0)

love874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